近代物理
专题

近代物理

45个帖子131人参与

求佬,这题参考答案为什么判错?

发送于2025-10-12 06:39
用户头像
4天前

111

近代物理-相对论-题目 ID649 相对论 近代物理

求大神帮忙解答

发送于2025-10-19 15:22
用户头像
6天前
  1. 丁一1.png哭哭1.png灵魂出窍1.png太难了1.png求回答大佬捞捞3.png开摆3.png焦律3.png波动.png太棒了1.png问号1.png

近代物理-电磁场相对论变换-题目 ID2637 电磁场相对论变换 近代物理

求解答π_π

发送于2025-8-28 12:54
用户头像
1月前

有没有哪位大佬来救救小学弟,跪求学哥学姐点拨~π_π~

近代物理-相对论动力学-题目 ID3174 相对论动力学 近代物理

近代微观粒子发现发展史(编年体)

发送于2025-8-5 18:48
用户头像
2月前
我发现没多少近代物理啊,就发一点微观粒子吧。资料来源:妈咪说(一个b站科普)
        1897年:电子(Electron)的发现/J.J. 汤姆孙 (J.J. Thomson) 通过阴极射线实验,精确测量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证明其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原子中的带负电的亚原子粒子,命名为“电子”。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亚原子粒子,彻底改变了原子不可分的观念。
        1900年:量子论的诞生/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认为能量只能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发射或吸收。这是量子物理学的开端,为理解微观世界奠定了基础。
        1905年:光量子(光子)假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为解释光电效应,提出光是由离散的能量包(光量子,后称‘光子 - Photon’)组成的。这进一步证实了量子化概念,并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1911年:原子核的发现/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金箔实验),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正电荷集中在一个非常小、致密的‘原子核 (Atomic Nucleus) 中,电子围绕其运动。行星模型取代了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1913年:玻尔原子模型/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 将量子概念引入卢瑟福模型,提出电子在特定轨道上绕核运动,轨道角动量量子化,跃迁时发射或吸收特定频率光子。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1919年:质子(Proton)的发现/卢瑟福 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首次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并发现反应中释放出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其电荷量与电子相同但质量大得多(约氢原子核质量),命名为’质子‘。确认了原子核中存在带正电的粒子。
         1923年:康普顿效应/阿瑟·康普顿 (Arthur Compton) 发现X射线被电子散射后波长变长。该效应只能用光子(粒子性)与电子碰撞来解释,为光的粒子性提供了决定性证据,并进一步支持了量子理论。   
         1924年:物质波假说/路易·德布罗意 (Louis de Broglie) 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所有物质粒子(如电子)都具有波动性,其波长 λ = h/p (h为普朗克常量,p为动量)。为量子力学波动力学发展铺路。
         1925-1926年:量子力学诞生/维尔纳·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提出矩阵力学 (1925)。埃尔温·薛定谔 (Erwin Schrödinger) 提出波动力学和’薛定谔方程‘(1926)。两者数学等价,共同构成量子力学核心框架,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 
         1927年: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无法同时精确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其他共轭变量)。这是量子世界内在的随机性和概率本质的体现。
         1928年:狄拉克方程与反物质预言/保罗·狄拉克 (Paul Dirac) 提出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狄拉克方程),统一了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完美描述电子。方程解预言了存在与电子质量相同但电荷相反的粒子——‘正电子 (Positron)’,这是‘反物质’概念的首次提出。
         1930年:中微子(Neutrino)假说/沃尔夫冈·泡利 (Wolfgang Pauli) 为解释β衰变中能量和动量守恒似乎被破坏的问题,提出存在一种电中性、质量极小(或为零)、穿透力极强的粒子,在衰变中带走能量和动量,命名为‘中微子’。
         1932年:“奇迹之年”
                        ‘中子(Neutron)’的发现/詹姆斯·查德威克 (James Chadwick) 通过实验确认了卢瑟福预言的中性核子——‘中子’的存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 Nucleon’)构成的概念确立。
                        正电子的实验发现/卡尔·安德森 (Carl Anderson) 在宇宙线云室照片中首次观测到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轨迹。
                        粒子加速器的诞生/约翰·考克饶夫 (John Cockcroft) 和欧内斯特·沃尔顿 (Ernest Walton)建成第一台实用质子直线加速器,首次实现人工加速粒子引发的核嬗变(锂裂变)。
         1935年:汤川秀树与介子理论/汤川秀树 (Hideki Yukawa) 提出强相互作用理论,预言传递核子间强力的粒子(‘介子 - Meson’)存在,估算其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200倍。
         1936年:μ子(Muon)的发现与“乌龙”/卡尔·安德森 和 塞斯·内德迈耶 (Seth Neddermeyer) 在宇宙线中发现质量约为电子207倍的粒子,最初被认为是汤川预言的介子(称为μ介子)。但后来发现它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实为‘轻子 (Lepton)’,更名为‘μ子’。这是发现的第一个第二代粒子。
         1947年:π介子(Pion)的发现/塞西尔·鲍威尔 (Cecil Powell) 团队利用核乳胶技术在宇宙线中发现了真正参与强相互作用的‘π介子’(π⁺, π⁰, π⁻),质量约为电子270倍,证实了汤川的预言。强相互作用载体找到。 
         1947年:奇异粒子与奇异数的引入/乔治·罗切斯特 (George Rochester) 和 克利福德·巴特勒 (Clifford Butler) 在宇宙线云室中发现‘K⁰介子’和‘Λ⁰超子’。这些粒子产生快(强作用),衰变慢(弱作用),行为“奇异”。默里·盖尔曼 (Murray Gell-Mann) 等引入‘奇异数 (Strangeness)’ 量子数来解释。
         1950s:粒子加速器与探测器大发展/回旋加速器、同步加速器(如‘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Cosmotro、‘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PS、‘费米实验室’的Main Ring等)相继建成,能量不断提升。气泡室(‘唐纳德·格拉泽 Donald Glaser’发明)、火花室等新型探测器出现,开启了高能物理实验的黄金时代。
         1956年:中微子手征性与宇称不守恒/李政道 (Tsung-Dao Lee) 和 杨振宁 (Chen-Ning Yang) 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 (P)’ 可能不守恒。吴健雄 (Chien-Shiung Wu) 等通过钴-60 β衰变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这要求中微子必须是’左手征‘的(仅左旋),反中微子必须是’右手征‘的。
         1962年:两种中微子的发现/莱昂·莱德曼 (Leon Lederman)、梅尔文·施瓦茨 (Melvin Schwartz) 和 杰克·斯坦伯格 (Jack Steinberger) 等利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加速器产生中微子束,通过实验首次区分了’电子中微子 (νₑ)‘ 和’μ子中微子 (νμ)‘,证明存在不同类型的中微子。
         1964年:夸克模型(Quark Model)的提出/盖尔曼 和 乔治·茨威格 (George Zweig) 独立提出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介子)由更基本的组分——‘夸克 (Quark)’ 构成。盖尔曼最初提出三种夸克:上夸克(u)、下夸克(d)、奇异夸克(s)。夸克具有分数电荷(+2/3e, -1/3e)。
         1964年:CP破坏的发现/詹姆斯·克罗宁 (James Cronin) 和 瓦尔·菲奇 (Val Fitch) 在中性K介子(K⁰ / K̄⁰)系统中发现‘CP联合对称性’(电荷共轭C与宇称P)的破坏。这对理解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至关重要。
         1967年:电弱统一理论(Electroweak Theory)谢尔登·格拉肖 (Sheldon Glashow)、史蒂文·温伯格 (Steven Weinberg) 和 阿卜杜勒·萨拉姆 (Abdus Salam) 独立提出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为‘电弱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理论预言了传递弱力的 W⁺、W⁻、Z⁰ 玻色子 以及赋予粒子质量的 希格斯机制 。
         1968年:深度非弹性散射与部分子模型/杰尔姆·弗里德曼 (Jerome Friedman)、亨利·肯德尔 (Henry Kendall) 和 理查德·泰勒 (Richard Taylor) 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用高能电子轰击质子,发现电子大角度散射现象,表明质子内部存在点状带电结构(称为‘部分子 - Parton’)。这为夸克模型的真实性提供了首个直接实验证据。
         1970年:粲夸克(Charm Quark)的引入与GIM机制/格拉肖、约翰·伊利奥普洛斯 (John Iliopoulos) 和 卢恰诺·马亚尼 (Luciano Maiani) 提出引入第四种夸克——‘粲夸克 (c)’ 及相应的GIM机制,成功解释了当时未观测到的奇异数改变的中性流过程,巩固了电弱理论。
         1973年:弱中性流的发现/ CERN的Gargamelle气泡室实验首次观测到由Z⁰玻色子传递的‘弱中性流’过程(νμ + e⁻ → νμ + e⁻ 和 νμ + N → νμ + X),为电弱统一理论提供了关键实验支持。
         1974年:J/ψ 粒子的发现与粲夸克的证实/丁肇中 (Samuel Ting) 团队(布鲁克海文)和 伯顿·里克特 (Burton Richter) 团队(SLAC)几乎同时独立发现了一个长寿命、质量约3.1 GeV的重介子,分别命名为J粒子和ψ粒子(统称‘J/ψ粒子’)。其性质表明它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c̄c)组成的束缚态,‘粲夸克 (c)’ 的存在被直接证实。
         1975年:τ轻子(Tau Lepton)的发现/马丁·佩尔 (Martin Perl) 团队在SLAC的SPEAR对撞机上发现了‘τ轻子’,这是继电子、μ子之后发现的‘第三代带电轻子’。这暗示了物质可能存在第三家族。
         1977年:底夸克(Bottom Quark)的发现/莱德曼领导的团队在费米实验室利用质子-核子对撞发现了一个新粒子Υ(宇普西隆),其质量约9.46 GeV。分析表明它是由‘底夸克 (b)’ 和反底夸克(b̄b)组成的束缚态,‘底夸克 (b)’ 被发现。
         1979年:胶子(Gluon)存在的证据/在德国DESY实验室的PETRA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包括‘丁肇中’领导的MARK-J合作组等),通过观测三喷注(jet)事件,首次直接观测到‘胶子’存在的证据。胶子是传递强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是量子色动力学(QCD)的核心预言。
         1983年:W⁺、W⁻、Z⁰ 玻色子的发现/CERN的 卡洛·鲁比亚 (Carlo Rubbia) 和 西蒙·范德梅尔 (Simon van der Meer) 领导团队利用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改造而成的质子-反质子对撞机,成功发现并精确测量了‘W⁺、W⁻’ 和 ‘Z⁰ 玻色子’。它们的质量与电弱理论预言高度一致,‘电弱统一理论得到决定性验证’。鲁比亚和范德梅尔因此获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Z⁰ 工厂与轻中微子代数确定/CERN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和SLAC的直线对撞机(SLC)作为‘Z⁰工厂’投入运行。通过精确测量Z⁰玻色子的衰变宽度,确定存在且仅存在‘三种具有标准模型性质的’轻中微子(νₑ, νμ, ντ)。
         1995年:顶夸克(Top Quark)的发现/费米实验室的‘CDF和DØ实验组’利用Tevatron质子-反质子对撞机,经过多年努力,宣布发现了‘顶夸克 (t)’。其质量异常巨大(约173 GeV),接近金原子核质量。标准模型预言的六种夸克(u,d,c,s,t,b)全部被发现。
1995年:顶夸克(Top Quark)的发现/费米实验室的‘CDF和DØ实验组’利用Tevatron质子-反质子对撞机,经过多年努力,宣布发现了‘顶夸克 (t)’。其质量异常巨大(约173 GeV),接近金原子核质量。标准模型预言的六种夸克(u,d,c,s,t,b)全部被发现。
         1998年:中微子振荡与中微子质量的发现/超级神冈探测器 (Super-Kamiokande) 通过观测大气μ中微子反常(μ中微子比电子中微子消失更多),首次给出中微子振荡的确凿证据,表明中微子具有微小质量且不同味的中微子可以相互转换。这是对标准模型(其中中微子质量为零)的重要扩展。
         2000年:τ中微子(ντ)的直接观测/费米实验室的‘DONUT’实验首次直接探测到‘τ中微子’的相互作用事例,完成了标准模型三代轻子(e, μ, τ 及其对应的中微子)的最后一块拼图。
         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发现/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上的‘ALAS’和‘CMS’实验组宣布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125 GeV的新粒子。其性质与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玻色子’高度一致。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场的量子激发,赋予基本粒子质量。其发现标志着‘标准模型基本框架的完成。彼得·希格斯 (Peter Higgs) 和弗朗索瓦·恩格勒 (François Englert) 因此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与θ₁₃测量/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率先精确测量了中微子振荡的第三个混合角’θ₁₃’,其值远大于预期,为理解中微子性质和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关键信息。
         2015年:五夸克态(Pentaquark)的发现/LHCb实验在LHC上首次发现存在由‘五个夸克’(具体为c̄cuud)组成的共振态——‘五夸克态’,拓展了强子物质的存在形态。
         2020s及以后:超越标准模型与新物理的探索/‘LHC’持续运行,升级后寻找超对称粒子、额外维度、暗物质粒子候选者等新物理迹象。中微子实验(如‘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美国的DUNE’)深入研究中微子性质(质量顺序、CP破坏)。 暗物质、暗能量直接探测实验。 寻找更基本的物理规律(如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理论尝试)。


啊啊啊啊啊啊,鬼知道我敲了多长时间,我只知道我刚到手三天的键盘要坏了。原版的故事太乱了,我就理了一个编年体的,至于手稿......太乱了,字也太丑了,你们看不懂的,这里就不放了。如果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各位大佬指出
偷偷回来挂个神兽镇帖


帖子图片

近代物理

难得很!!!!!!!!!!!!!!!!!巨难!!!!

发送于2025-7-18 11:41
用户头像
2月前

巨佬帮我看看这道题,奖励ta1000个质子

近代物理-黑体辐射-题目 ID115 黑体辐射 近代物理

氢原子的反冲动能来自哪里

发送于2025-7-10 10:15
用户头像
3月前

原子跃迁释放的全部转化为光子能量,那氢原子的反冲动能来自哪里

近代物理-原子物理-题目 ID293 原子物理 近代物理

Hier findest du gebräuchliche physikalische Symbole, die dir weiterhelfen(物理学基础符号)『⚜️理神⚜️』

发送于2025-5-25 03:09
用户头像
3月前

Physikalische Symbole mit besonderer Bedeutung können oft viele Probleme und textliche Missverständnisse vermeiden. Hier sind 100 grundlegende physikalische Symbole. Merke sie dir, und du wirst großen Nutzen daraus ziehen.


一、力学(Mechanics)

1. F - 力(Force,单位:牛顿N)

2. m - 质量(Mass,单位:千克kg)

3. a - 加速度(Acceleration,单位:m/s²)

4. v - 速度(Velocity,单位:m/s)

5. p - 动量(Momentum,p = mv)

6. g - 重力加速度(9.8 m/s²)

7. μ - 摩擦系数(Coefficient of friction)

8. τ - 扭矩(Torque)

9. I - 转动惯量(Moment of inertia)

10. ω - 角速度(Angular velocity,单位:rad/s)

11. θ - 角度(Angle)

12. ρ - 密度(Density,单位:kg/m³)

13. η - 粘度(Viscosity)

14. σ - 应力(Stress)

15. ε - 应变(Strain)

二、电磁学(Electromagnetism

16. Q - 电荷量(Electric charge,单位:库仑C)

17. E - 电场强度(Electric field,单位:V/m)

18. B - 磁感应强度(Magnetic field,单位:特斯拉T)

19. Φ - 磁通量(Magnetic flux)

20. I - 电流(Current,单位:安培A)

21. R - 电阻(Resistance,单位:欧姆Ω)

22. C - 电容(Capacitance,单位:法拉F)

23. L - 电感(Inductance,单位:亨利H)

24. ε₀ - 真空介电常数(8.85×10⁻¹² F/m)

25. μ₀ - 真空磁导率(4π×10⁻⁷ H/m)

26. σ - 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

27. λ - 线电荷密度(Linear charge density)

28. J - 电流密度(Current density)

29. H - 磁场强度(Magnetic field strength)

30. P - 电极化强度(Polarization)

三、热力学与统计物理(Thermodynamics)

31. T - 温度(Temperature,单位:开尔文K)

32. Q - 热量(Heat,单位:焦耳J)

33. S - 熵(Entropy,单位:J/K)

34. U - 内能(Internal energy)

35. H - 焓(Enthalpy)

36. G - 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

37. k - 玻尔兹曼常数(1.38×10⁻²³ J/K)

38. R - 理想气体常数(8.314 J/(mol·K))

39. c - 比热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

40. α - 热膨胀系数(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41. β - 压缩系数(Compressibility)

42. μ - 化学势(Chemical potential)

四、波动与光学(Waves & Optics)

43. f - 频率(Frequency,单位:赫兹Hz)

44. λ - 波长(Wavelength)

45. c - 光速(3×10⁸ m/s)

46. n - 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

47. A - 振幅(Amplitude)

48. I - 光强(Intensity)

49. θ - 入射角(Angle of incidence)

50. φ - 相位角(Phase angle)

51. ν - 频率(Frequency,同f)

52. k - 波数(Wave number)

53. E - 光场振幅(Electric field amplitude)

五、原子与量子物理(Quantum Physics)

54. h - 普朗克常数(6.63×10⁻³⁴ J·s)

55. ħ - 约化普朗克常数(h/2π)

56. ψ - 波函数(Wave function)

57. Ψ - 量子态矢量(State vector)

58. E - 能量(Energy)

59. p - 动量(Momentum)

60. x - 位置(Position)

61. n - 主量子数(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62. l - 轨道角动量量子数(Azimuthal quantum number)

63. m - 磁量子数(Magnetic quantum number)

64. σ - 泡利矩阵(Pauli matrices)

65. φ - 相位因子(Phase factor)

六、相对论(Relativity)

66. c - 光速(恒定值)

67. γ - 洛伦兹因子(Lorentz factor)

68. β - v/c(相对速度比)

69. μ - 四维速度(Four-velocity)

70. η - 闵可夫斯基度规(Minkowski metric)

71. R - 里奇张量(Ricci tensor)

72. G - 爱因斯坦张量(Einstein tensor)

七、核物理与粒子物理(Nuclear Physics)

73. Z - 原子序数(Atomic number)

74. A - 质量数(Mass number)

75. α - 阿尔法粒子(氦核)

76. β - 贝塔粒子(电子/正电子)

77. γ - 伽马射线(高能光子)

78. ν - 中微子(Neutrino)

79. π - 介子(Pion)

80. μ - 缪子(Muon)

81. τ - 陶子(Tau particle)

82. Λ - Lambda粒子

83. Σ - Sigma粒子

84. Ω - Omega粒子

八、数学符号(Mathematical Notation)

85. ∂ - 偏微分符号

86. ∇ - 梯度/纳布拉算子

87. ∫ - 积分符号

88. ∞ - 无穷大

89. ≈ - 约等于

90. ∝ - 正比于

91. ∑ - 求和符号

92. ∮ - 环路积分

93. δ - 变分符号/狄拉克δ函数

94. Δ - 差值符号(如ΔT温度变化)

95. → - 矢量符号/趋向于

96. × - 矢量积符号

97. · - 标量积符号

98. ≡ - 恒等于

99. ≅ - 全等于

100. ⊗ - 张量积

Have you noted them down now? Try to apply them to your advanced physics studies. Did you notice the language I used? Yes, it's German. As you know, Einstein's homeland was Germany, and German is also a fascinating language. Next, we’ll explore 38 renowned German physicists. In the next section, I’ll introduce you to some basic German physics vocabulary.

Hast du sie jetzt notiert? Versuche, sie auf das Studium der höheren Physik anzuwenden. Ist dir aufgefallen, welche Sprache ich verwendet habe? Ja, es ist Deutsch. Wie du weißt, war Einstein in Deutschland zu Hause, und Deutsch ist auch eine faszinierende Sprache. Als Nächstes werden wir 38 berühmte deutsche Physiker kennenlernen. Im nächsten Abschnitt werde ich dir einige grundlegende deutsche Physikvokabeln vorstellen.

1. 威廉·康拉德·伦琴

2. 海因里希·赫兹

3. 马克斯·普朗克

4. 维尔纳·海森堡

5. 马克斯·玻恩

6. 古斯塔夫·基尔霍夫

7.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8. 乔治·西蒙·欧姆

9.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10. 阿诺德·索末菲

11. 马克斯·冯·劳厄

12. 奥托·斯特恩

13. 汉斯·盖革

14. 弗里德里希·洪德

15. 瓦尔特·能斯特

16. 威廉·维恩

17. 约瑟夫·冯·夫琅禾费

18. 罗伯特·本生

19. 威廉·韦伯

20. 弗朗茨·诺伊曼

21. 鲁道夫·克劳修斯

22. 帕斯夸尔·约尔丹

2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24. 奥托·哈恩

25. 卡尔·冯·魏茨泽克

26. 汉斯·贝特

27. 克劳斯·冯·克利青

28. 特奥多尔·亨施

29. 约翰内斯·斯塔克

30. 瓦尔特·博特

31. 卡尔·施瓦西

32.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33. 弗里德里希·帕邢

34. 奥古斯特·孔脱

35. 约翰·威廉·里特

36. 尤利乌斯·冯·迈尔

37. 斯特凡·黑尔

38. 格哈德·赫茨贝格(Gerhard Herzberg)

Die Erstellung war nicht einfach. Folgen Sie ⚜️LIShen⚜️, um mehr zu lernen.

近代物理 O-Box Part3

Here are some fundamental physics terms that can help you(物理学基础词汇)『⚜️理神⚜️』

发送于2025-5-18 02:11
用户头像
4月前

The English language contains a vast array of specialized terms and advanced physics terminology, commonly encountered in academic papers and journals. The list below offers only a glimpse into this expansive lexicon.

经典力学 (Classical Mechanics)

运动学 (Kinematics)

位移 (Displacement)

速度 (Velocity)

加速度 (Acceleration)

抛体运动 (Projectile Motion)

动力学 (Dynamics)

力 (Force)

牛顿定律 (Newton's Laws)

动量 (Momentum)

冲量 (Impulse)

功 (Work)

能量 (Energy)

功率 (Power)

万有引力 (Gravitation)

引力场 (Gravitational Field)

轨道速度 (Orbital Velocity)

开普勒定律 (Kepler's Laws)

电磁学 (Electromagnetism)

静电学 (Electrostatics)

电荷 (Electric Charge)

库仑定律 (Coulomb's Law)

电场 (Electric Field)

电势 (Electric Potential)

电流与电路 (Current & Circuits)

欧姆定律 (Ohm's Law)

电阻 (Resistance)

电容 (Capacitance)

电感 (Inductance)

磁学 (Magnetism)

磁场 (Magnetic Field)

洛伦兹力 (Lorentz Force)

安培定律 (Ampère's Law)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Faraday's Law of Induction)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Thermodynamics & Statistical Physics)

热力学定律 (Laws of Thermodynamics)

内能 (Internal Energy)

熵 (Entropy)

焓 (Enthalpy)

卡诺循环 (Carnot Cycle)

统计概念 (Statistical Concepts)

玻尔兹曼分布 (Boltzmann Distribution)

配分函数 (Partition Function)

系综 (Ensemble)

波动与光学 (Waves & Optics)

波动基础 (Wave Fundamentals)

波长 (Wavelength)

频率 (Frequency)

干涉 (Interference)

衍射 (Diffraction)

光学 (Optics)

折射 (Refraction)

反射 (Reflection)

偏振 (Polarization)

全内反射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相对论 (Relativity)

狭义相对论 (Special Relativity)

时空 (Spacetime)

洛伦兹变换 (Lorentz Transformation)

质能等价 (Mass-Energy Equivalence, ( E=mc^2 ))

广义相对论 (General Relativity)

引力波 (Gravitational Wave)

时空曲率 (Spacetime Curvature)

黑洞 (Black Hole)

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波函数 (Wave Function)

不确定性原理 (Uncertainty Principle)

量子叠加 (Quantum Superposition)

薛定谔方程 (Schrödinger Equation)

自旋 (Spin)

量子隧穿 (Quantum Tunneling)

纠缠 (Entanglement)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 (Particle & Nuclear Physics)

基本粒子 (Elementary Particles)

夸克 (Quark)

轻子 (Lepton)

玻色子 (Boson)

希格斯粒子 (Higgs Boson)

核反应 (Nuclear Reactions)

核聚变 (Nuclear Fusion)

核裂变 (Nuclear Fission)

放射性衰变 (Radioactive Decay)

凝聚态物理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超导 (Superconductivity)

半导体 (Semiconductor)

晶体结构 (Crystal Structure)

能带理论 (Band Theory)

量子霍尔效应 (Quantum Hall Effect)

天体物理与宇宙学 (Astrophysics & Cosmology)

暗物质 (Dark Matter)

暗能量 (Dark Energy)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CMB)

大爆炸理论 (Big Bang Theory)

红移 (Redshift)

哈勃定律 (Hubble's Law)

实验与仪器 (Experiments & Instruments)

粒子加速器 (Particle Accelerator)

干涉仪 (Interferometer)

光谱仪 (Spectrometer)

云室 (Cloud Chamber)

Commit to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se terms—they will empower you confidently navigate physics literature without getting tripped up by foundational vocabulary.

Let’s dive into the English names of these 50 great physicists. 

1. 伽利略·伽利莱 - Galileo Galilei

2. 艾萨克·牛顿 - Isaac Newton

3.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 Christiaan Huygens

4. 丹尼尔·伯努利 - Daniel Bernoulli

5. 莱昂哈德·欧拉 - Leonhard Euler

6. 查尔斯·库仑 - 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

7. 约瑟夫·傅里叶 - Joseph Fourier

8. 迈克尔·法拉第 - Michael Faraday

9.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James Clerk Maxwell

10. 路德维希·玻尔兹曼 - Ludwig Boltzmann

11. 威廉·伦琴 - Wilhelm Röntgen

12. 亨德里克·洛伦兹 - Hendrik Lorentz

13. 玛丽·居里 - Marie Curie

14. 马克斯·普朗克 - Max Planck

15.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Albert Einstein

16. 尼尔斯·玻尔 - Niels Bohr

17. 埃尔温·薛定谔 - Erwin Schrödinger

18. 沃纳·海森堡 - Werner Heisenberg

19. 保罗·狄拉克 - Paul Dirac20. 恩里科·费米 - Enrico Fermi

21. 欧内斯特·卢瑟福 - Ernest Rutherford

22. 莉泽·迈特纳 - Lise Meitner

23. 罗伯特·奥本海默 - J. Robert Oppenheimer

24. 埃德温·哈勃 - Edwin Hubble25. 维尔纳·海森堡 - Werner Heisenberg

26. 沃尔夫冈·泡利 - Wolfgang Pauli

27. 路易·德布罗意 - Louis de Broglie

28. 萨特延德拉·玻色 - Satyendra Nath Bose

29. 理查德·费曼 - Richard Feynman

30. 默里·盖尔曼 - Murray Gell-Mann

31. 约翰·巴丁 - John Bardeen

32. 列夫·朗道 - Lev Landau

33. 汉尼斯·阿尔文 - Hannes Alfvén

34. 史蒂文·温伯格 - Steven Weinberg

35. 谢尔顿·格拉肖 - Sheldon Glashow

36. 阿卜杜勒·萨拉姆 - Abdus Salam

37. 斯蒂芬·霍金 - Stephen Hawking

38. 杨振宁 - Chen-Ning Yang

39. 李政道 - Tsung-Dao Lee

40. 丁肇中 - Samuel C.C. Ting

41. 彼得·希格斯 - Peter Higgs

42. 弗朗索瓦·恩格勒 - François Englert

43. 基普·索恩 - Kip Thorne

44. 雷纳·韦斯 - Rainer Weiss

45. 安德烈·海姆 - Andre Geim

46.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 Konstantin Novoselov

47. 小柴昌俊 - Masatoshi Koshiba

48. 汤川秀树 - Hideki Yukawa

49. 丽莎·蓝道尔 - Lisa Randall

50. 米歇尔·马约尔 - Michel Mayor

I hope my compilation has been helpful to you.  




帖子图片

近代物理

问题帖♿♿

发送于2025-4-25 23:19
用户头像
4月前

这题咋写


近代物理-相对论-题目 ID640 相对论 近代物理

近代物理-原子物理-题目ID601

发送于2025-4-10 15:34
用户头像
6月前

难道能量表达式不需要考虑静能吗?

帖子图片

近代物理 原子物理

难道此题不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吗?

发送于2025-4-10 15:24
用户头像
6月前

请看解析

能量不应该是E^2=(P^2)*(c^2)+(M*2)*(c^4)吗?

近代物理-原子物理-题目 ID601 原子物理 近代物理

我的论坛不见了

发送于2025-3-4 15:48
用户头像
7月前

什么思路

近代物理-原子物理-题目 ID2986 原子物理 近代物理

学竞赛 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