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大乘(架空)
前言
这篇小说因为被我拿来对付作业之用,所以在写时的默认读者是老师,所以对于后记里的一些奇怪的称呼不必在意。
正如后记所述,实际上小说灵感来源于这个辩题,【Yes Or No 第五期之吃与不吃】 - 质心论坛。当时写完辩词得到了荔枝的肯定让帖主觉得非常开心,故有了挑战总结创造一篇小说的想法。但因为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直到两年后的今天,因为我报的一个通识课的缘故,我强行续写完毕了这个小说,也算是了解了一个心愿。如今,荔枝和那个帖子下的人大多已经不在论坛了,不得不感慨时间流逝之快。
献给荔枝,这篇小说的诞生离不开其鼓励
大乘
——小乘佛法只能渡己,大乘佛法方能渡人
楔子
佛将要涅槃时,波旬对释迦佛说:“在末法时代,我的魔子魔孙将穿上你的袈裟,混入你的僧宝,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佛听后,久久无语,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
最后,佛对波旬说:“末法时,我将率弟子脱掉袈裟,走出寺庙,一世修成。”
——《佛说法尽灭经》
且说师徒四人又行到一城中,只见城中景象使得众人精神一振。只见那“佛寺金身精修边,香火烟气笼城沿。法师开坛众僧辩,朗朗礼佛重法天。”师徒四人皆暗暗自喜,此地佛教如此兴盛,想来灵山已是不远,那大乘真经就在眼前,念及此处,饶是以玄奘的心性修为也抑制不住心中涟漪。想着在此处倒换关文后,便继续启程。师徒四人走入一衙门,还未说话,就有一满面喜色的官员前来迎接。原来这国王十分喜好面见各路僧人,谈佛论法,此时又在朝,故不等玄奘开口请求,那官员就邀请师徒四人到朝堂之上。这倒正和了玄奘倒换关文之意,故也没有推脱,直直地往朝堂去了。
师徒四人一进来,便引得阵阵惊呼。想来也是,那玄奘容貌非凡,袈裟禅杖又散着宝气俨然一副得道高僧的模样。只是有一事略显诡异,那高僧宝相庄严,怎的后头三个随行小僧生的面目狰狞,丑陋至极。再细细一思量,佛说众生平等,想来是这位高僧心胸广阔,不为族类而藏佛法奥妙。明白过来后,不由更对玄奘高看了几分。示意左右安静后,神色一正便问起玄奘:“圣僧气度非凡,是从何而来?来此可是为了开坛布道,论论佛法?”。玄奘双手一揖,道:“贫僧自东土大唐,往西天取经,还望施主.......”只见国王神色微微一僵,满朝文武也是个个神色古怪,玄奘虽然不觉,却逃不过悟空的火眼金睛。只见国王虽然言语还算恭敬,心思却已不知飘到了哪里,应付了几人几句,倒换了关文,便让师徒四人退下,继续早朝了。
那猴头也真是机灵,并不将此事说出烦扰玄奘。而是偷偷找到此前接待四人的衙门官员,告诉了如此这般情况,问它个缘由。
那官员听罢连连苦笑:“长老却是有所不知,此地向西乃是一片沙漠,不知何人传出灵山便在这沙漠之中,当年引得了无数高僧前来。可却没有一个能成功的,不是干脆死在了那边,就是变得疯疯癫癫,甚至谤经毁佛。昔年国王招揽了一位国师,佛法高深念头通达,知晓此事之后任国王百般劝阻也止不住,要往灵山朝圣,现如今也成了疯子,流浪在街头。自此后国王便对这些顽固大失所望,这才摆出那副脸色.......”那官员又道:“依我看,几位长老也莫要去的好。留在此地,度化众生,辅佐我王,岂不是大功德一件?何必空坏了一身佛法,多年修行,去沙漠里寻那劳什子的灵山,天知道里面有什么呢!还有人传,这消息是妖怪放出来的,专门等和尚上门做肉食呢!”
行者听罢,并未放在心上,反倒嘿嘿一笑:“老人家,你莫担心。俺老孙一路走来,最不怕的就是妖怪。若当真是妖魔作祟,俺们定还你一个太平。”
官员却只是叹气:“我知你们这些人劝不动,劝不得,只希望你们能保全性命,别落得个......”话未说完,才发现行者已不知那里去。
原来那行者最是性急,听到有妖怪,早就一个跟斗翻到西边去了。只是那双火眼金睛扫来扫去,也没扫到甚么山。眼前大漠平坦宽阔,就是一个小土包都藏不住,更别提那灵山了。急的猴头抓耳挠腮,若是此地再往东边些也就罢了,拘个土地便是了。可此地被传说近灵山,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西天极乐之土乃是佛门的地盘,哪来的甚么土地。
好猴头!自幼就天资聪颖,难怪被那菩提祖师相中。行者当即灵机一动,火眼金睛转眼间便扫到了此前官员说的老国师,老乞丐。说时迟那时快,顿时就是一个筋斗翻至老乞丐身前,双手作揖:“老师傅!老师傅!你可知此处到灵山是怎么个走法?”
那老乞丐本百无聊赖地瘫在地上,听得此话忽地浑身一激灵,跳了起来,冲着行者骂道:“呸!狗屁的灵山,狗屁的佛陀!你个歪瓜裂枣的妖怪也想做秃驴,呸!呸!呸!”
行者大惊失色,这乞丐好生利害,在这佛教兴盛之地都敢指着佛祖鼻头骂街。要换了他自己来,恐怕不是被师傅念紧箍咒,就是被如来再压个五百年。念及此处,当即不敢再和这毁经谤佛之论有什么沾染,逃似的回师父旁边了。
到了师父旁边,行者见眼前的场景,心中不由暗暗叫苦。原来此地重佛,玄奘又是个好心肠,就这一会功夫,已经不知道给闻风而来的信众们念了多少咒祈福,请着做了多少法事。而闲暇之余,信众们自然免不了对这佛法高深的生面孔一番打听。听到玄奘还要往西去灵山,自然是把行者苦苦隐瞒的事都给抖了出来。八戒这次总算没有叫着散伙,原因自然是前一会儿其拿着信众们送的馒头一口一个:“我说师父,俺老猪看不如就在这住下来,超度灵魂,传播佛法,岂不也是大功德一件?”旁边的信众纷纷附和,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更是老泪纵横:“圣僧,老身的身后事,就拜托你了......”
行者知道玄奘心善,听不得这些,赶忙上前解围,双手作揖:“老施主,您莫哭,待俺师父取了真经,再回来渡您,岂不是更妙?”老者听了这话,急得几乎就要晕过去。行者知道此地不宜久留,推着玄奘就冲了出去,师徒四人现在就要启程。
玄奘能十万八千里来取经,自然不是一无是处之人。若是他满足于渡一方民众,待在大唐即可,又何必受如此多劫难来此地?更别提观音那“小乘佛法只能渡己,大乘佛法方能渡人”的当头棒喝仿佛还在他耳边,叫他如何能安心?故而他也没有责怪行者,只是默默下定决心,待取完真经,一定要回此国,帮一帮那可怜老人。
大漠还是和行者先前打探时一样,平坦而一望无际。师徒四人是整片死寂空间的唯四小突起,除此之外循环往复,皆是一样的景色,再无半分反常。不知道走了多久,就连一直爱嚷嚷的八戒都不再有力气叫苦,只是沉默地走着。
不知道是不是真是灵山神异,一座山竟然居然从平地中凭空拔地而起。阿难迦叶二尊者不知何时已经在山脚迎接,微笑地看着玄奘:“圣僧,随我来吧。”玄奘俯首作揖连道阿弥陀佛,随两尊者来到接引尊者处,就上灵山了。
灵山的景色光怪流离,让人看着连连称奇。玄奘没注意到的是,行者三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别人领去别的地方。待到他走入一个摆满菜肴的房间,发觉没听到八戒的声音,才发现这点。而二位尊者还是保持着微笑,拱手向着菜肴:“圣僧请。”
玄奘细看下大惊,这菜肴里,每道都大大方方地摆放着显然是肉食的东西,有些还带着血丝,显然是刚刚宰掉,新鲜的不得了。玄奘当即再也保持不了淡然,急忙发问:“尊者,这是何意?”
阿难背着双手踱步,像是回忆起了什么往事:“有道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当年我佛在你南赡部洲传法,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反倒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便是此理。我问你,你远道而来,可有何珍奇宝物可抵得上大乘真经?”
玄奘惭愧:“弟子委实是穷寒路遥,路上还屡遭劫掠,一路都是化缘而来,实在是无甚么人事情。再说,佛法无边,岂是寻常财宝能相比的?”
“那便是了。你身上有一件东西,当得了这浩荡佛法,你可知是什么?”
“弟子不知。”
“你一路上想来也有所耳闻,这物什,便是你十世修行来的功德,只有此物,才配得上大乘真经。”阿难转过身来,一双眼睛骇人地盯着玄奘,手指着菜肴:“我要你吃下这桌子肉。”
玄奘骇得脸色发白,止不住的冒汗:“怎可如此,怎可如此......若...若是破了戒律,贫僧还有何脸面传经讲法。若是害了这无辜生灵,贫僧还怎么称得上出家之人?”
“那你自可退去,不取这真经。回东土做你的好圣僧,忘记大乘真经,忘记你渡不了芸芸众生。”阿难移开目光,不再看着玄奘,也不再吭一声。
就这样,玄奘看着眼前的菜肴,逐渐迷离。它们在他面前旋转,变换着,变成一部部经文,一部部他渴望着的,走了十万八千里来求的经文!玄奘感觉自己仿佛长出了獠牙,那个带着血丝的肉在他眼里变得那么鲜美,他好想咬一口,只要一口,他就能得到大乘真经,他就能渡他人,他就能对得起自己的心,他就能成佛,而不是独觉...不是辟支...不是...魔???自己在想什么?自己不对劲,自己很不对。这是试禅心?自己是不是没通过考验,自己是不是应该立马抛下这些继续往西?对了...城民说了,这里有妖魔作祟,定是要诱我堕落。传说中高深的心魔,能伪装佛经,其中正法千言,邪法一句。但只要信了那一句,从此就一念成魔。这就是了,这就是了!
“悟空!悟空!你在哪?!!又是小雷音寺!又是小雷音寺!!”
阿难迦叶闭着眼睛,还是一言不发。
玄奘要走,他要不回头地走,他要靠自己证明禅心,他不能堕入地狱...他还有事业未尽,他还有宏愿未了...可是...可是...万一是真的呢?他要用十世的修行,为了众生赌一个可能吗?不...不是赌,只要他坏了戒律,谁还敢听他传道,谁又能听他讲法呢?到头来会是一场空吗?不...也不对,那些经文是真的,会有人懂得,总会有人懂得...我赌一次,他赌一次,哪怕万亿分之一的可能,无量量劫后也总有人能让众生得享极乐的...
...
玄奘的眼神最后还是坚定了,他合起掌,再一次念着他无比熟悉的佛的真言:“阿弥陀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原来这句经是这个意思吗?他尝了一口还带血丝的肉片,只是刚一入口,无穷无尽的业火就在他身上烧了起来。他看起来像个地狱中的骷髅,只剩骨头的眼眶里满是火焰。
“你坏了戒律,你不是一个僧人了,但我会把经给你的徒弟的。”阿难朝着那团烈火说。
那团失去声带的烈火,却似乎看不出半分对大乘真经的雀跃。那团火焰低了,似乎是玄奘在最后一次拱手鞠躬。业火继续无情地烧着,最后只剩下一颗,并非无垢无净,而是沾满着骨灰的舍利子。
阿难流泪了:“真的只有不想成佛的人才能成佛。”
迦叶也流泪了,只有真正知道这句话含义的人才知道其中心酸。两位尊者什么都知道,玄奘会背的经文他们都会,以他们的修为,只要放下就能成正果,可这么多年了。他们看着这么多人来到灵山,有的疯了,有的自杀了。他们觉得这考验很好笑,来一个从来不虔诚,甚至不是信徒的人,从来没把戒律当回事的人,吃掉这口肉,就能取走灵山最珍贵的东西。可如果是这样的人,他们根本不会来这里。而像阿难这样的人,哪怕知道了一切,还是吃不了那口肉,他们放不下,他们脱不下袈裟,走不出寺庙。而像老乞丐,老国师这样的人一知半解的人呢?自然是觉得灵山不过藏污纳垢之地,他也不想成佛了,他也不守戒律了,结局却是同疯子般堕落。
...
灵山脚下成正果,今日方知我是我。
玄奘睁开双眼,方才的一切宛若梦一般。原来是玄奘缺少休息就匆匆出发,大漠天气又实在不饶人,一时竟然晕了过去。众人见他醒来,欢喜不已。玄奘却是一言不发,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默默朝东走去。八戒摇摇晃晃奔上前追问:“师父,师父。您是不是刚刚中了暑气糊涂了,俺们要去西天取经,你往东走做甚么!”
玄奘的声音很小,像是在回答八戒,又像是在告诉自己:“哪有什么大乘真经?不过一颗大乘真心。”听得徒弟三人愣在原地,看着那玄奘渐行渐远。
良久,行者兀然回头,只见那对火眼金睛中,终于映出了一道山的虚影。
原来如此!
灵山何处在?灵山在心中!
(完)
后记
如果您还有印象的话,这就是《斩道见我》里面提到的,我最初想要创作的作品。
事情大概是这样,当时有个人在论坛求助,给了自己学校辩论赛的一个辩题:如果西游记最后一难是吃肉,那唐僧应不应该吃呢?我向来喜欢在网上辩论,所以还是很积极地给出了我的看法。虽然因为是手机打字,时间有有限,措辞和逻辑实际有些不通顺,可或许是用了一些网络文学某些“高端”词汇的缘故(我猜是这样),受到了一位老熟人的夸奖。当时开心至极,便打算把其干脆写成一部小说,也算是挑战一下自己。这是当时我的,嗯...算是不正式的“辩词”吧?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并非戏言。吃素只是通过严格的戒律来保持自身本心通透,若心如明镜,那么戒律不要也罢。其是手段,而并非是目的。佛教从来不是迂腐之教,佛祖慈悲亦有金刚怒目,就是一实例。倘若只知道恪守戒律,迂腐不堪,便是犯了知见障,他日未必能得享极乐
世界上各大宗教都有这样的朴素价值观:耶稣承担了世间所有罪恶而生;更不必提佛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观点。吃肉正是这样一个例子,若能普渡众生,背负罪名,永坠地狱又何妨?西游记中也提到,唯有大乘佛法才能渡人,何谓大乘佛法?能罪己,能放下,方为大乘。倘若被戒律框住自身,放不下多年修行,放不下声名,既然放不下,便落得了小乘,渡己尚且艰难,何谈普渡众生
莫说所谓吃素不过是梁武帝推行,佛门正宗并无此戒。就是最重的杀戒,开又何妨?鲁智深并不戒肉戒酒,更是杀人无算,圆寂之时亦能立地成佛。原文结局中师徒四人功德圆满,可一路上也不知道开过多少杀戒,打过多少妄语。可见守戒并不是成佛的必要条件,相反,若不能打破知见障,悟不透大乘佛法,与普渡众生的宏愿背道而驰,便是坏了道心,只能沦落于红尘之中。
其实如果原文真的有这最后一难,倒是更合佛门真意。这一盘肉其实就是大乘佛法,就是唐僧要取的真经。吃下这盘肉,意味着他勘破了虚妄,意味着他悟透了大乘佛法,从此方有普渡众生只能,方能担得起一个佛字;取经路上的种种,如一时善心带来的坏结局,都是为此刻在做铺垫,都是在暗示小乘佛法的缺陷。若度不过此难,那么过去种种皆空;若度过,就是厚积薄发,一步登天。
(现在其实看来我的辩词有些不足之处。譬如当时我对藏传佛教并不了解,只是草草百度一下就匆匆当作例子,其实我细想之下把这些删掉其实可能更好,大量的错别字也能看出来确实是仓促写成,但大概观点我还是很满意的)
再回归这篇小说的创作吧。斩道见我中略微提到了这点:我对小说的“基础”,譬如场景,景色,对话,甚至对事件的叙述,写作能力十分差,连我自己都读不下去。我的第一个解决方法是:拿起西游记看,看能不能模仿其中的文风。(甚至因此还写了一首打油诗)但我很快发现这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本质,这不是我惯常表达的方式,导致我得时时刻刻注意文风的统一(这给我如今的续写也带来了大麻烦),这让我很累。低下的写作水平又让我经常又得改了又改,这让这个小说的创作几乎不动,最后因为高三到了更是直接停滞。
如果您有感觉到文风的不统一的话,很不幸这是对的。行者见过乞丐“逃走”之后的内容,都是我现在续写而成。而现在我发现,此前的推敲字句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起码前面的内容我自我感觉文字上比后面好多了。但前面的2000字是积年累月下来的改进,而作为作业,我显然不想用AI,故此会让前后差异有点大,敬请原谅。
选择续写这篇小说作为作业,其实也算是督促自己了却一件未竟的事业吧。但这些年来我自认为我的确有成长的地方,我发现了这个小说的三个“大坑”。
1.因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故此小说使用了西游记的背景。但这对我表达的东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我最初的设想中,“灵山在心中”应该是这样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所谓的“信则有,不信则无”,而悟空最后眼睛里的倒影,就是原来不信,没有,现在信了,所以有了的体现。而我本人会更偏向于灵山不过真的是玄奘的一场幻梦。但是西游记的神话背景给这个理念的表达造成了不方便,在神话故事中,灵山以“幻境”形式存在也算一种合理的存在,这和我原本的设想是冲突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我应该抛弃西游记的背景,单纯采用真实历史上的凡人玄奘,或是历史上随便一个什么人,都可以。但出于和下面相同的原因:舍不得前面高中时候的辛苦创作,因此没有改。此次作业后,大概我会利用AI修改一下吧?
2. 我不应该把进灵山的场景,放在一个“佛教兴盛富裕小国家”里。这对我的写作能力带来了太大的考验,这估计也是我前面写的那么痛苦还不满意的原因所在。一个“贫穷但虔诚”的小村落更好描写,而且,让玄奘“放下村民去取经”的矛盾更加强烈,更能突出抉择的艰难。
还有一些问题就并非剧情上埋下的大坑,而是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其中一个,(本来在《斩道见我》的前言里就应该提到,但或许是因为这些东西是我当时在床上躺着想的缘故,居然拖了这么多年才发现没写,幸好《大乘》的问题比前者更为突出)就是这种创作动机来源于辩论议题,创作目的是讲道理的小说要如何才能减少令人厌烦的说教气息?根据我自己的阅读的经验,这类“讲道理”,最忌讳让道理从一个高高在上,仿佛绝对正确的人物口里直接以不容置疑的笃定语气说出。我自己有意无意的使用了几个解决方案,不知道效果如何?其一,道理尽量不从嘴里说出,或是旁白,或是写在纸上,刻在碑里。其二,如果一定要人物说出,那就千万不要以笃定的语气,要码是自己也正在迷茫怀疑,要码是以戏谑的,不经意地一句带过(那天的谈话中,你提到圣龟的话可以进一步拓展,或许我在那篇小说里只是一笔带过就是出于这个本能般的原则),再再或者,就是这个人物本身就“不值得信任”,其并非绝对正确,自然就给读者留下了思考辩论的空间。这里(大乘)我最后也尝试着让道理尽量开放一点,玄奘到底是悟了大乘真经,还是被邪法所迷惑变成无所不用其极的妖魔。
还有一个我的创作理念,在我自己的阅读经历中,我最厌恶“单层反转”。(这点在上一个前言中也有所提及)譬如为了反转:天庭一定是恶的,妖魔一定是无辜的,是好的。而缺少多样性,要码你就多重反转,三为虚指,只要你进行了三次及以上的形象塑造,读者就会明白你同样意识到了“为了反转而反转的问题”(这样读者就无法预测你是否还会反转第四次乃至更多次)。要码就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没有反转,天庭有好的也有坏的,妖魔也有好的有坏的,我需要扁平人物,大量的不会变的扁平人物来完成复杂性的塑造。
但在创作中,我理解了这样的诱惑:把一个扁平人物升华。这个诱惑确实很大,他可以成为伏笔一类的东西,也确实同样可以带来一些思考。但我守住了,每当我想要这么做时,我都会告诉自己我上文提到的东西,所以我几乎从来不这样做。在《大乘》这篇小说中,诱惑来源于:老国师、老乞丐真的疯了吗?那样一个背景中那么厉害的人,会有什么后手吗?会有什么苦衷吗?我的答案是:就是疯了!想古龙小说里不惜费大笔墨塑造的顶尖高手的死一样干脆利落,没有反转,不会复活!一部小说里总需要一些这个!
不知道老师您对上述这些观点看法如何?我后记写太长的毛病又犯了,这玩意比小说
好写多了,一写就停不下来(或许是因为我多年来想得太多又写得太少吧?),也不知道老师你能不能看到这里,哈哈!
最后,我想到了一句网络小说的话,放在这里(此时小说还未正式修改完毕,我会尽力把这句话融入其中),乌贼在《灭运图录》提到的矛盾,只有一心向道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元神真人,但只有不想成为元神真人的人才能成为元神真人。而在这里我的想法也是一样的:只有不想成佛的人才能成佛。
上大学以来,我更能对这句原本就能喜欢的话更感同身受。应@柠檬味的小龙虾 的要求,我这里顺便讲讲我的大学生活。
大学和高中有很大的不同——高中里,“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是你的唯一目标。帖主高中时就感觉,并且现在更加坚定地认为这实在是个聪明的机制。在高中,你的唯一任务是好好高考,其它的所有都是为它而服务:如果你累了,你可以请一天假不去上课;如果你不想做学校的作业,那你大可以不做而老师拿你毫无办法。而大学不是,你的一举一动仿佛都在计分,牵扯到你最后的保研。这异常之令人内耗,你请病假要扣分,作业没完成要扣分,甚至作业如果没有满分显然也会扣分……我的一个舍友在军训中受伤,而处理结果居然是军训只按及格来算,且学校没有对其伤情负一丝一毫的责任,这里你就可以以小见大,知道大学是什么德性了。
大学和高中的本质不同在于:在高中,真的有人重视教育成功与否(哪怕仅仅是为了高考),而大学没有任何人关心。所谓“小组作业”“水课”,不知道多少年的诟病并没有让其动摇分毫,因为根本没有人在乎。你听说过所谓减负、调整放假,但你有听说过其为大学教育做任何形式上的改革吗?
所以在大学,“学会放下”是一个重要的品质,否则你会发现你要为了所有事情拼尽全力。但正如小说中的阿难迦叶,哪怕你知道了这个事实,有时候放下仍然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帖主给不了任何建议,因为帖主也做不到把自己早就想放下的东西放下。所以祝大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