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网络热梗,正在慢慢吞噬我们的表达能力
2025.11.18夜间随笔
你有没有发现“网络热梗”正在慢慢吞噬我们的表达能力?
我们好像越来越说不清楚自己了,难过找朋友倾诉,说自己EMO了;看到美景分享喜悦,说那真是绝了;考试失利想要放弃,说我摆烂了,躺平了;就连自己受到了委屈,也只会说“我真的会谢”。
我们好像无时无刻不在表达,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清;明明有很多情绪挂在嘴边,却只能拿几句热梗敷衍。我们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匮乏症”,热梗就像语言的“方便面”,快速、廉价、能瞬间充饥,但长期食用,就会导致思想的“营养不良”。我们的话语体系,变得前所未有的“一致”,也前所未有的“贫瘠”。所有的细腻情感、复杂思维,都被粗暴的塞进那几个万能的热梗模板里,打包发送。我们不再愿意花费精力去组织语言,精准的传递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难过和失望、愤怒和不甘。这些曾经能清晰分辨的感受,如今都被模糊的归为一类。但精准的语言是共情的桥梁,我们无法精准命名情绪,又怎能真正理解他们呢?比如:你跟伴侣说:“我EMO了。”他永远无法理解你,到底是学习压力大,还是只需要一个拥抱。真正的痛苦、孤独和无助,都在这些简单符号里被稀释、被淹没。我们正在失去“共情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被看见、被理解的可能。热梗是我们融入社交的高效入场劵,让我们看起来合群、有趣、不尴尬,但我们的灵魂,也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孤独,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对抗这种“表达失语”好吗?
当你想说“EMO”的时候,不妨具体一点,是遗憾?是愧疚?是孤独?还是无力?当你想说“绝绝子”的时候,试着去描述,是因为旋律悠扬?风景唯美?还是细节触动?你会发现,但你说得清楚,别人也更容易走进你。苏格拉底说过:“语言是心灵的镜子”,镜子越清晰,我们越能看见自己,也越能看见别人。
- @科目a little dead 实际上是互联网无门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涌入。一般情况下普通人都会认为是朴实善良温和积极,但是实际上有很多的普通人是暴力、自私、压抑、愤懑、粗鲁、充满破坏欲。倒退二十年看当时的互联网,会发现当时互联网上有很多高质量内容,举个例子,十六年前的六维空间,基本上都是国内名校才可以使用IPV6访问的,并且需要邀请码,那个论坛的质量就非常高,因为用户群体就是国内知名高效的在校生。高质量用户和言论早就被淹没了。
- 分享一段话:你看似每天接触很多内容,但实际都是一些重复的流行语料库,这样大大压缩了你的日常词汇量。在这样的语言浸泡下,我们看似摄入了很多信息,但我们會渐渐失语,网络用语就会变成你主要的表意媒介,这是语言匮乏的体现。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当语言细腻时,思维才会细腻,才会对细枝末节敏感,语言塑造思维,这其实是哲学里经常被谈论的一组二元命题。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思维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我们语言的能力。
- @小汪同学 打标签的初衷也许是为了简化,方便交流与沟通,但大多时候却变成了简单的一刀切,忽视了多样性的存在。就像那句话说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所以说人呢,不要自我设限,不要轻易给自己加标签,也不要太在意他人加诸于身的标签,这就需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及认知。
- @纯文扛数旗
“标签语言”的滥用是一种自我辨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放弃,滥用者并不明白最初运用产生的条件和背景,而只是出于懒惰的窃用。这类的词语基本上没有长久的生命力,会很快被新的词汇代替掉。就如同插花,失去了水份就会被弃掉。这类的词,往往没有精心的人来打磨,雕琢。不会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