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梗,正在慢慢吞噬我们的表达...

物理
网络热梗,正在慢慢吞噬我们的表达能力

用户头像
Theano 更新于2025-11-18 15:07:19

2025.11.18夜间随笔

          你有没有发现“网络热梗”正在慢慢吞噬我们的表达能力

          我们好像越来越说不清楚自己了,难过找朋友倾诉,说自己EMO了;看到美景分享喜悦,说那真是绝了;考试失利想要放弃,说我摆烂了,躺平了;就连自己受到了委屈,也只会说“我真的会谢”。

          我们好像无时无刻不在表达,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清;明明有很多情绪挂在嘴边,却只能拿几句热梗敷衍。我们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匮乏症”,热梗就像语言的“方便面”快速、廉价、能瞬间充饥,但长期食用,就会导致思想的“营养不良”。我们的话语体系,变得前所未有的“一致”,也前所未有的“贫瘠”。所有的细腻情感、复杂思维,都被粗暴的塞进那几个万能的热梗模板里,打包发送。我们不再愿意花费精力去组织语言,精准的传递自己的感受想法难过失望愤怒不甘。这些曾经能清晰分辨的感受,如今都被模糊的归为一类。但精准的语言是共情的桥梁,我们无法精准命名情绪,又怎能真正理解他们呢?比如:你跟伴侣说:“我EMO了。”他永远无法理解你,到底是学习压力大,还是只需要一个拥抱。真正的痛苦、孤独和无助,都在这些简单符号里被稀释、被淹没。我们正在失去“共情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被看见、被理解的可能。热梗是我们融入社交的高效入场劵,让我们看起来合群、有趣、不尴尬,但我们的灵魂,也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孤独,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对抗这种“表达失语”好吗?

          当你想说“EMO”的时候,不妨具体一点,是遗憾?是愧疚?是孤独?还是无力?当你想说“绝绝子”的时候,试着去描述,是因为旋律悠扬?风景唯美?还是细节触动?你会发现,但你说得清楚,别人也更容易走进你。苏格拉底说过:“语言是心灵的镜子”,镜子越清晰,我们越能看见自己,也越能看见别人。


                                                           

  1. @科目a little dead 实际上是互联网无门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涌入。一般情况下普通人都会认为是朴实善良温和积极,但是实际上有很多的普通人是暴力、自私、压抑、愤懑、粗鲁、充满破坏欲。倒退二十年看当时的互联网,会发现当时互联网上有很多高质量内容,举个例子,十六年前的六维空间,基本上都是国内名校才可以使用IPV6访问的,并且需要邀请码,那个论坛的质量就非常高,因为用户群体就是国内知名高效的在校生。高质量用户和言论早就被淹没了。
  2. 分享一段话:你看似每天接触很多内容,但实际都是一些重复的流行语料库,这样大大压缩了你的日常词汇量。在这样的语言浸泡下,我们看似摄入了很多信息,但我们會渐渐失语,网络用语就会变成你主要的表意媒介,这是语言匮乏的体现。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当语言细腻时,思维才会细腻,才会对细枝末节敏感,语言塑造思维,这其实是哲学里经常被谈论的一组二元命题。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思维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我们语言的能力。
  3. @小汪同学 打标签的初衷也许是为了简化,方便交流与沟通,但大多时候却变成了简单的一刀切,忽视了多样性的存在。就像那句话说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所以说人呢,不要自我设限,不要轻易给自己加标签,也不要太在意他人加诸于身的标签,这就需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及认知。
  4. @纯文扛数旗

    “标签语言”的滥用是一种自我辨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放弃,滥用者并不明白最初运用产生的条件和背景,而只是出于懒惰的窃用。这类的词语基本上没有长久的生命力,会很快被新的词汇代替掉。就如同插花,失去了水份就会被弃掉。这类的词,往往没有精心的人来打磨,雕琢。不会新的生命力!  

收起
15
7
共7条回复
时间正序
用户头像
科目a little dead
6小时前

sofa

其实这种状态基本上已经深入到骨髓里了,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用这些梗来回答,想要改掉还是有点难度。毕竟网络的传染力还是太强了

哇塞哇塞写的太好了👁️👄👁️
用户头像
小汪同学
6小时前

谁来救救我20.png

用户头像
润物细无声
6小时前
正中心灵,其实如果什么时候网络热梗能变成古诗词或者与传统文化相交,变成真正有内涵的词语,那这样的传播也未尝不可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Theano
6小时前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即世界。”

用户头像
科目a little dead
6小时前
说白了就是人心难测。有时候当你想要认真做好某一件事时,想用网络来记录,但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会发一些不相关的并且有时还会来嘲笑你。如果这样的人少,那就还好,但是社会有许多人,没有人能够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积极向上的发言,因为在网络上发言太轻松了,成本也不高,虽然有这样因为发言不当而被法律制裁,但是还是有人不以为然。当这样的人多了起来,原本不管多么和谐友善、积极向上的平台都会被搅得乌烟瘴气、水量大、有效信息少,各种网络烂梗充斥在平台上、生活中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Theano
6小时前
  • 互联网带来的结构的狂潮,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思考。造成了部分人客观公正的解构,部分人则是乘势而起,引导话语权,展开符号暴力对轰。而前者需客观理性的分析,但大家上网大多是为了休闲的。更别说泛娱乐主义的扩大化,一切严肃和准则在某些人眼里已经被撕裂了。更多人愿意看的是,偏执的具有高煽动力的言语和“新闻学”加工的信息。于是,资本大量投向了后者。所以解决这种语言磨损,反思小叙事时代大部分人成为看客、被单一语义引导的标签化符号暴力所牵引的舆论,不应该着手强调结构与否,从而开始新的建构,而是反思我们到底看视频时有没有在思考?还是任由偏执冲昏我们的大脑?
用户头像
靴猫Puss in boots
6小时前

写得不错呢,欢迎回来

我正好昨天也写了一篇对于二次元乱象的思考随笔,期待下吧

用户头像
纯文扛数旗
6小时前
网络热梗真的削弱了我们的共情能力吗?有人说它们正在“侵蚀”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我愿以一种更宽广的视角,为这些看似轻浮的流行语正名——它们不是语言的敌人,而是时代精神的回响,是语言生命力在数字时代的又一次跃迁。

语言从来不是静止的碑文,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唐诗宋词的婉约豪放,再到白话文运动中“我手写我口”的呐喊,每一次语言的变革,都伴随着对旧有形式的重构。热梗,正是当代人面对信息爆炸、情绪密集时所创造的“速成符号”。它们简洁、幽默、富有共鸣,恰如古人在诗中用“折柳”寄别情,用“明月”托乡思,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情感编码。

比如,“破防了”一词,原指游戏中的防御被击溃,如今却用来形容心灵防线的崩塌。它没有直接说“我哭了”或“我太感动了”,却以一种戏谑又深情的方式,道尽了现代人情感的脆弱与丰沛。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诗意?再如“内卷”一词,本属学术术语,经网络传播后,竟成了无数年轻人自嘲奋斗困境的集体密码。它既尖锐又温柔,既讽刺又真实,比任何长篇大论更能揭示时代的症结。

更有甚者,热梗常以反讽、解构的方式,唤醒人们对语言的自觉。当“躺平”成为一种宣言,它并非真的劝人放弃,而是对无休止竞争的深刻反思;当“打工人”被反复吟诵,那其中既有自嘲,也有团结,是对身份认同的重新书写。这种语言的自我意识,恰恰是表达能力成熟的标志。

诚然,若沉溺于热梗,沦为“复制粘贴式”的表达,确实会削弱语言的创造力。但问题不在热梗本身,而在使用者是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的语言力量,不在于拒绝新词,而在于能否在潮流中保持清醒。

因此,与其恐惧热梗的“侵蚀”,不如视其为语言进化的新枝。正如鲁迅曾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今天的热梗,或许明日将成为典故;今日的笑点,也许未来会沉淀为时代的注脚。我们不必急于审判,而应以开放之心,去倾听、去理解、去参与这场语言的盛宴。

毕竟,语言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表现形式,而在于它是否还能承载人心的重量。
4条评论
用户头像
小Z同学
5小时前
第一次这么明显地看到议论文和驳论文的对比,还是在几乎同一时间😶
用户头像
纯文扛数旗 回复 小Z同学
5小时前

高三“八股”作文现状

用户头像
下着太阳雨的街道
4小时前

网络用语的广泛使用是不可逆的。网络语言的直接特点就是简洁、风趣,且同时能很好的表达说者的意思。网络用语在使用时,可以使发言者显得紧跟时代而不老气,同时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话题。而且网络用语的传播媒介十分广泛,传播速度也非常迅速,可以说你的每一句评论可能被人无缝衔接,刚好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用语亦有部分是刻意创造的,如明星的口头禅、商家的广告、游戏的台词等,这些也是网络用语的重要来源。

网络用语是时代背景下,最简洁的概括词。如“躺平”“摆烂”等形容不想奋斗、努力的词语,在更深层次指出了当代论资排辈、潜规则等种种不良现象对年轻人积极性的打压;还有“内卷”等形容偷偷努力的词语,描绘了现实中渴望自己提升又不希望被他人知道的现象;还有“CPU过载了”形容信息量太大,大脑处理困难的词语,体现了在日新月异的当代,无数人无法有效处理所闻所见的情况。网络用语能快速有效的反映出各个时期、各类人士的现状。

但在网络用语泛滥时,必须要警惕无脑回复语。在当代,“6”成为了一切话语的终结词,遇到美景,回复“6”;遇到好玩的事,敲出一个“6”;碰到不顺心的事,扔出一张“6”……“6”后面谁知道应该回个什么,要是误解对方的意思,闹出的乌龙又让自己难堪,所以都选择了不做回复。不止是“6”,像“如何呢?又能怎”的话语同样令人难以回复,且在与并非很亲密的人交往中显得很没素质。

我们应该多使用一些高质量的网络用语,在享受网络用语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自觉维护网络风气。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轻易评价他人,减少讽刺语言的使用,才是符合当代要求的良好网络用语习惯。让我们一起合理使用网络用语,共同维护网络风气,引导更多人成为高质量网络用语使用者、维护者、创造者,共同抵制无脑回复语等不良网络用语吧!

用户头像
下着太阳雨的街道 回复 纯文扛数旗
3小时前

也不能叫八股吧,毕竟议论文的格式就是那样,开创过多的格式反而不利于读者理解。但是偶尔写一些论点分明,材料新颖的其它格式的议论文也确实比较容易拿高分。不过在理科班,用单一形式和新实例也足以考一个不差的分了。(虽然我还是不太会写议论文,不过还好刚上高一,还有一点时间可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