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课本看文化

物理
从语文课本看文化

用户头像
ニヤ是络合物( •̀ㅁ•́;) 更新于2025-9-30 16:28:03

首先说声抱歉,且接受语文大佬指正

说是“语文课本”,那有些标题党了。更确切的是语文考试才对。

首先我们知道,在语文考试的语言运用部分,往往会存在“病句题”,旨在考察考生对中文句法的掌握程度。

通常的病句无非是句式杂糅,成分残缺之类的“文法错误”,但有一种是个例外:

不合事理

这种病句有一个让我费解的典例:

和让我费解的:“为了防止不发生火灾,火灾调查员对这里进行了访问排查。”

“一般而言,火灾调查员被认为是防控火灾的相关工作人员,因此这个句子与现实不符。”

这是这个句子的问题所在……

吗?

玩过《第五人格》的读者很有可能在看到“火灾调查员”的瞬间就get到了笑点,这是因为这个角色在剧情中是一个自己放火自己灭的、心理有问题的家伙,他干的事情还真就是“防止火灾不发生”

所以这个句子在某些语境下是正确的!,而不是一个病句

但是在考试(包括我做过的中考真题),真的就有把这样的句子从语境里单独剥离出来考察语法的情况。

鉴于我们得保持官方立场,咱只能承认这道题题干没问题,故而这个句子的语病是具有“任一性”的,也就是说这个句子是不是病句与语境无关。

问!题!来!了!

“刚刚不是说好在某些语境下是对的吗?”

的确如此

这就体现了汉语语法的弹性。

为了便于理解,再看这个句子

“It is a boy who is female.”/“Sorry.I can't type English.”

在英语中,它是合乎语法的,充其量只是句意神经了一点(句子有逻辑错误)

所以问题是什么?

是: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与语法是粘连的!

这意味着中文其实在理论层面上“不是冰冷的”,而是有预设立场的!

这与其他语言的不同,也正因此,我们的辩论比赛(当然是正式的)在很大程度上观赏性(或者价值)上是不如外国的(个人观点,仅代表观感)

从语言规范上来看,现代汉语对古汉语(文言文)的各种“词类活用”或者“通假字”的用法枚举是不全面的,几乎每个类别之下都有个别作者用得“跳出三界外,不再五行中”。

现代汉语对此的解释说“文言文缺乏规范的文法体系”,也就是说现代汉语的改良是奔着“规范化”去的……

在这一点上,依赖语境的逻辑判断其实是不足以自立门户成为“病句”的,更不会出现这种有没有语病的叠加态。我觉得现代汉语隐约让人不安就是因为这个--它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充斥着难以划定界线的语法“神秘客”的杂物间。


为了深究其原因,我查了一些不太有关的内容:

(未完待续)

各位发一下观感?

收起
7
1
共1条回复
时间正序
用户头像
别与榜首作对
3小时前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