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之狗速成班(宏观经济学篇)

物理
华尔街之狗速成班(宏观经济学篇)

用户头像
江蕾 更新于2025-10-17 15:00:18

话说在前头。这并不是一个严谨和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它只能让你了解经济学的皮毛,当然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当别人饭后对于经济形势和股市涨跌夸夸其谈的时候,希望看了这些小知识的你能够敏锐的察觉出ta语言的纰漏。

2025.9.24更新: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不仅研究市场价格或 GDP,更是一套解释“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分析工具。曼昆提出的“十大原理”是初学者掌握经济学思维的捷径:它们涵盖个体选择、市场机制、zf作用以及宏观经济的基本事实与权衡。

十大原理(每条:定义 → 直觉/模型 → 应用 → 局限)

1. 人们面临取舍(Trade-offs)

定义: 资源稀缺导致选择必伴随放弃。
模型: 任何资源配置问题都可以看作在可行集合中选择最优点(例如生产可能性边界 PPF)。
应用: zf在“效率 vs 公平”或“国防 vs 教育”之间取舍。
局限: 现实中有时间滞后与信息不对称,使得取舍评估复杂化。

2.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定义: 为得到某物所必须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价值。
模型: 机会成本 = 放弃的下一个最佳选择的净收益。
应用: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政府预算决策。
局限: 难以量化隐性成本(例如时间、心理成本)。

3. 理性人做边际决策(Marginal thinking)

定义: 决策基于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模型: 最优点满足 MR = 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应用: 企业产量决策、定价、消费者购买决策。
局限: 行为经济学指出人并非完全理性,边际判断也会被启发式影响。

4. 激励的重要性(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定义: 激励改变行为模式。
模型: 政策通过改变个体的边际收益/成本来影响选择。
应用: 税收、补贴、罚款、绩效工资设计。
局限: 激励设计错误会引发扭曲性行为(激励兼容性问题)。

5. 贸易使每个人受益(Gains from trade)

定义: 通过专长与互换,个体/国家可获更大总产出。
模型: 比较优势原理:即便一方在所有商品上都更高效率,贸易仍有利。
应用: 国际分工、企业外包、专业化生产。
局限: 分配问题(得益者与受损者),短期调整成本大。

6. 市场通常能有效配置资源(Markets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定义: 在多数情形下,价格系统会引导资源流向最需要的用途。
模型: 看不见的手——供求均衡价格协调分散决策者。
应用: 竞争促进效率与创新。
局限: 市场失灵情形(外部性、公共品、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

7. zf有时能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 can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定义: 当市场失灵时,适当的zf干预有利于社会福利。
模型: 内部化外部性(税/补贴)、提供公共品、反垄断监管、信息披露规范。
应用: 环保法规、公共卫生、基础研究资助。
局限: zf失灵(信息、利益集团捕获、激励不对称)。

8. 一国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力(Productivity determines standard of living)

定义: 人均产出决定长期生活水平。
模型: 产出 = 劳动 × 资本 × 技术(示例:Y = A·F(K,L))
应用: 投资教育、技术、基础设施以提升长期增长。
局限: 生产率提升需要制度、文化与长期投入,短期难以见效。

9. 货币过度增长导致通胀(Money growth leads to inflation)

定义: 长期看货币量增长是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货币中性在长期)。
模型: 数量理论(MV = PY)暗示长期 P 与 M 正相关。
应用: 货币政策须控制长期货币增速以稳定价格水平。
局限: 短期通胀由供给冲击、预期和需求共同决定。

10. 通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定义: 在短期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式的权衡:扩张性政策可短期降低失业但提高通胀。
模型: 价格与工资黏性、预期调整导致短期有效;长期无永久性权衡。
应用: 反周期政策、通胀目标制的权衡。
局限: 过度利用会引发加速主义(通胀预期上升)。


接下来我们用两个简单的Q&A简单解释一下其中某些名词

用一句话分别定义“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举例说明二者如何不同。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定义:为了得到某一项选择而必须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价值。

例子: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 学费 + 上大学期间放弃的工资(即如果不读大学可工作的收入)。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定义: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例子:一家工厂雇佣第 11 名工人的工资与相关开销,就是增加那一单位产出(或雇佣一人)带来的边际成本。


为什么即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都“绝对优势”下,贸易仍能带来收益?

比较优势说明(为何有利于贸易,即使存在绝对优势)

要点:贸易的好处来自比较优势——一个经济体即使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单位资源能产出更多),仍然可以与他人互惠,因为双方在不同商品上的机会成本不同。专门化生产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商品,然后相互交换,双方都能得到比各自自给自足时更多的消费可能性。



经济学中没有干巴巴的名词,各种概念和原理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首先我们把十条原理分成三组


个体选择与激励层(微观行为)

人们面临取舍 / 机会成本 / 边际思考 / 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第1–4条)

作用:解释个人与企业如何在资源约束下作出决策。

市场机制与制度层(中观)

贸易使人人受益 / 市场通常能有效配置资源 / zf有时能改善市场结果(第5–7条)

作用:说明分工、市场自组织与当市场失灵时zf的角色。

宏观与动态层(长期与整体)

生产力决定生活水平 / 货币量增长与物价 / 通胀-失业短期权衡(第8–10条)

作用:解释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物价与短期宏观波动的关系。



接下来,探究谁影响谁,如何传导的问题。


从个体到宏观:微观行为聚合成宏观结果

个体在边际上响应激励(第3、4条),大量个体的选择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被“聚合”成市场结果(第6条)。

例如:若消费者因税收改变不再购买塑料袋(微观反应),零售价格与市场供应会调整,最终表现为垃圾量减少、相关产业结构改变(宏观与中观结果)。

市场效率 ⇄ 市场失灵与zf干预

市场通过价格协调资源(第6条),但当外部性、公共品、不完全信息或垄断存在时,会产生市场失灵,需要zf介入(第7条)。

zf干预又可能带来信息不足、寻租或激励扭曲(zf失灵),因此需要设计“激励相容”的政策(与第4条衔接)。

短期与长期的权衡(动态时间维度)

第9条(货币与物价)和第10条(短期通胀—失业权衡)说明货币政策在短期与长期的不同效果:短期可以通过货币或财政刺激影响产出与就业,但长期决定生活水平的仍是生产率(第8条)。

因此,政策工具的短期收益必须和长期成本(比如通胀、债务)权衡。

比较优势、贸易与生产率提升

贸易(第5条)通过分工提高总产出,但长期生活水平(第8条)还依赖于生产率的提升——这包括人力资本、技术扩散、制度改进。贸易可以加速技术传播与规模效应,但也会导致短期结构性失业(接回第10条的短期问题与第1条的取舍)。


从个体边际选择与激励出发,市场通过价格聚合成资源配置;当市场失灵时政府介入,但政府也会改变激励和带来成本;长期富裕取决于生产率,短期政策则需在失业与通胀之间权衡。


其实这之后还有更深层的内容,不过在这里先不着笔墨去解释,在后面的内容中会涉及。

这些原则既是分析市场与政策的基础工具,也是日常生活决策的思考框架。真正的挑战在于把抽象原理与现实复杂性结合:识别哪些假设成立、何时市场会失灵、政策会带来哪些长期副作用。掌握这十条原则,能帮助你在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上做出更清晰、更有说服力的判断。



2025.9.26更新:GDP:衡量经济总量的工具

什么是 GDP?(核心定义)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在某一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一个季度)一个国家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要点:

  • 市场价值:用价格衡量,能统一不同商品。

  • 最终商品:不重复计算(中间品不算)。

  • 时间段与地域界限(国内)很重要:只算在本国境内发生的生产,不管生产者国籍如何。

曼昆强调:GDP 是测量一个经济体「总产出」与「总收入」的同一个东西(因为一国生产出的总产出等于支付给要素的总收入)。

三种等价的计算方法(都能算出同一个 GDP)

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 常用公式:

Y=C+I+G+(X-M)

其中

C:居民消费(consumption)

I:国内私人投资(investment,包括厂房设备与库存变动)

G:政府购m(不包括转移支付)

X−M:净出口(出口额 - 进口额)



收入法(Income approach) —— 把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以及间接税减补贴等)相加,再加上折旧(在某些统计下)、营业盈余等。

生产法 / 增值法(Value-added approach) —— 各产业的产值减去中间投入的总和(即每个环节的“增值”),加总得到 GDP。


着重说明:三种方法从不同视角出发,但理论上应相等(统计现实会有平衡调整项)。

名义 GDP 与 实际 GDP、GDP 平减指数

名义 GDP(Nominal GDP):按当期市场价格计算的 GDP(含价格变动影响)。

实际 GDP(Real GDP):按某一基期价格计算的产出(剔除价格变动,反映真实产量变化)。

GDP 平减指数(GDP deflator):衡量整体物价水平的指标,定义为

GDP deflator=Real GDP/Nominal GDP​×100


若已知名义 GDP 与平减指数,可反推出实际 GDP:Real=Nominal/(deflator/100)


人均 GDP 与生活水平

  • 人均 GDP = GDP / 总人口,常被用作衡量平均生活水平的粗略指标。
    需要强调一点:长期生活水平主要由劳动生产率决定(即每小时/每工人的产出)。因此,提高生产率是提高人均 GDP 的关键。

GDP 与生产率

生产率受下列因素影响:

简化表达(索洛模型):产出是 A、K、L 的函数,Y = A·F(K, L)

长期增长靠科技进步与资本积累,但资本存在边际报酬递减。

  • 物质资本(K):机器、设备、基础设施

  • 人力资本(教育、技能)

  • 自然资源(在某些国家重要)

  • 技术水平 / 全要素生产率(A)

政策含义:要提高长期 GDP 与生活水平,政府应鼓励储蓄与投资、提高教育、加强产权与法治、促进研发与良好制度环境。

GDP 与短期经济波动

  • GDP 的短期波动就是所谓经济波动(business cycles)

  • 实际 GDP 的下降通常伴随失业上升;扩张期伴随就业与产出回升。

  • 曼昆在教科书中讨论财政与货币政策如何用于平滑这些波动,但也指出政策时滞与权衡问题。

GDP 的局限性与常见误解

GDP 强是有用但不是万能

  • 不计入家庭自给劳动与非市场生产(家务、志愿服务)。

  • 忽略休闲时间的价值(工作更多可能使 GDP 增加但生活不一定更好)。

  • 忽略收入分配(人均 GDP 高但贫富差距大,普通人生活可能没好转)。

  • 不扣除环境破坏与资源消耗(“坏”的产出也会推高 GDP)。

  • 地下经济、逃税与非法活动不计入GDP统计。

  • 价格质量改进:GDP 数字可能不完全反映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福利增益(统计存在困难,但常用链式实际 GDP 与质量调整减缓问题)。

所以说,要关注真正的福利,而不是只盯着 GDP 数字。

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 GDP 与 GNP(国民生产总值):GDP 关注“地域”(国内);GNP 关注“国民”(本国居民产生的收入,包括海外公民)。

  • 名义增长率 ≠ 实际增长率:名义增长含价格变动。

  • GDP 增长≠福利增长:需要结合分配、健康、教育、环境等指标判断。

实用公式汇总

  • 支出恒等式:  Y=C+I+G+(X−M)

  • GDP 平减指数:Deflator=Nominal/Real·100

  • 人均 GDP:Y/Population

  • 实际 GDP(由名义和 deflator 得出):Real=Nominal/Deflator/100

2025.10.17更新:

市场运作原理(原理 5–7)

一、总体框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机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是:

无数个个体在分散信息条件下,通过价格信号协调,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之所以能运作良好,是因为个体的自利行为经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被协调,从而使社会整体利益得到提升。
这一过程由三条基本原理构成:

  1. 原理 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2. 原理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3. 原理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二、原理 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1 含义

贸易让人们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活动,通过交换获得他人更高效生产的物品,从而使总体资源利用更充分、产出更高。

2 经济学逻辑

  • 比较优势来自机会成本的差异。

  • 分工 → 专业化 → 效率提升 → 总体福利增加。

3 现实例子

  • 国家间:一国出口芯片、进口农产品。

  • 企业间:外包与产业链分工。

  • 个体间:家庭外食、职业分化。

结论: 贸易并非“零和游戏”,而是“互利共赢”的资源优化过程。


三、原理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1 含义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协调千千万万人的决策,无需中央计划即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2 运作机制

环节机制说明
价格信号当商品短缺时,价格上升 → 生产者增加供给,消费者减少需求 → 市场恢复均衡。
激励作用价格和利润激励企业创新、降低成本。
分散决策协调每个参与者只考虑自身利益,却被价格机制“无形地”协调为社会最优。

3 现实例子

  • 疫情时口罩价格上涨 → 新企业进入 → 缓解短缺。

  • 共享出行涨价 → 驱动司机在高需求区域聚集。

4 局限

市场并非完美:当外部性、垄断或信息不对称存在时,价格无法正确反映真实成本与效益,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四、原理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1 含义

当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出现时,政府介入能提高社会总体福利。
典型失灵类型如下表:

类型含义政府应对方式
外部性个体行为对他人有未计入价格的影响税收、补贴、排放权制度
公共物品无法排他、不可竞争(如国防、路灯)政府提供或资助
垄断企业控制价格、产量偏离均衡反垄断法、价格监管
信息不对称一方掌握信息多于另一方质量标准、强制披露

2 政府失灵

政府本身也可能带来低效或扭曲,如官僚主义、寻租或预算浪费。
因此,干预应遵循:

“干预的收益 > 干预的成本”。


五、市场运作原理的内在逻辑链

个体理性选择 → 市场交易与价格机制 → 有效资源配置 → 市场失灵 → 政府矫正 → 新均衡

阶段机制结果
分工比较优势提升效率
交换自愿交易双方获益
定价看不见的手资源最优配置
失灵外部性、垄断等福利损失
干预政府矫正效率恢复或改善

六、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1 资源配置作用
价格机制使稀缺资源流向最有价值的用途。
例:地价上升促使土地用于高产出项目。

2 创新与激励作用
利润信号刺激企业创新与技术进步。
例:新能源车产业的爆发。

3 公平与再分配
市场高效但不一定公平。
政府通过税收、补贴进行再分配。

4 宏观稳定与长期增长
市场推动长期增长,政府政策维持短期稳定。
例: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危机时平滑周期。


七、典型案例:房地产市场

环节对应原理说明
房价上涨第6条:价格信号表示需求大于供给
开发商扩建激励反应(第4条)利润推动供给增加
外溢效应市场失灵(外部性)房价上涨影响社会公平
政府限购、征税第7条:政府干预缓解泡沫与错配
新均衡市场再调节供需逐步平衡

市场通过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市场失灵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介入纠正。

二者协调,经济方能高效而稳定地运转。

收起
66
66
共8条回复
时间正序
用户头像
江蕾
1月前

微观经济学将会在一段时间之后与宏观经济学同步更新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江蕾
1月前

明天讲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在经济体中的作用

用户头像
江蕾
1月前

下一篇讲GDP

2条评论
用户头像
江蕾
1月前

已更新

用户头像
江蕾 回复 江蕾
1月前

改了一下排版,看着还行

用户头像
衔青峦
1月前
第五原理是不是简称“双赢”啊😋
3条评论
用户头像
衔青峦 回复 海林
1月前

这个基本不用担心,你猜猜世贸是干啥的,这玩意(除非是国家公司垄断)基本不可能垄断,不然等着被帽子敲门吧

现代社会很难出现垄断,一是法律规定二是政府$$$会$$$宏观调控三是你不可能打败所有的同行

用户头像
海林 回复 衔青峦
1月前

微软?

用户头像
衔青峦 回复 海林
1月前

你觉得国外会用什么,还有QQ呢?

用户头像
衔青峦
1月前

作者大大,作者大大

我学完了,初始资本在哪里领啊😋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江蕾
1月前

可以去海外殖民

用户头像
UE_纸鹤
26天前

主播,主播,我还是想看你讲解实操。

例如鲍威尔降息。每zf信用从3a下调2a市场做出的反应。

个人对理论不感兴趣。

希望以后能出:避险,对冲,回调……亦或者期货,杠杆

因为每个体系,每个架构只应对当前的市场。而实操可谓是一招鲜吃遍天。

2条评论
用户头像
江蕾
26天前

微观经济学部分会讲

用户头像
少爷的事你少管 回复 江蕾
2天前

我是鲍威尔,现在:good afternoon~

用户头像
江蕾
21天前

因为市场运作原理知识性和逻辑性比较强,尝试了一下用表格来讲解,效果还不错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江蕾
21天前

另外还发现了分割线这个工具,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

用户头像
8952
19天前
听不懂思密达
2条评论
用户头像
UE_纸鹤
19天前

上面描述的挺简洁的呀。哪方面不懂? 

上面的内容还没有往细处讲。

用户头像
江蕾
19天前

没人问你

用户头像
江蕾
19天前

下一节讲储蓄投资和金融

3条评论
用户头像
江蕾
15天前

先讲货币原理吧

用户头像
江蕾 回复 江蕾
5天前

下周更

用户头像
江蕾 回复 江蕾
7小时前

明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