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微观粒子发现发展史(编年体)

物理
近代微观粒子发现发展史(编年体)

用户头像
忆洛(带着她的名字走遍质心) 更新于2025-8-5 20:40:29
我发现没多少近代物理啊,就发一点微观粒子吧。资料来源:妈咪说(一个b站科普)
        1897年:电子(Electron)的发现/J.J. 汤姆孙 (J.J. Thomson) 通过阴极射线实验,精确测量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证明其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原子中的带负电的亚原子粒子,命名为“电子”。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亚原子粒子,彻底改变了原子不可分的观念。
        1900年:量子论的诞生/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认为能量只能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发射或吸收。这是量子物理学的开端,为理解微观世界奠定了基础。
        1905年:光量子(光子)假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为解释光电效应,提出光是由离散的能量包(光量子,后称‘光子 - Photon’)组成的。这进一步证实了量子化概念,并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1911年:原子核的发现/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金箔实验),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正电荷集中在一个非常小、致密的‘原子核 (Atomic Nucleus) 中,电子围绕其运动。行星模型取代了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1913年:玻尔原子模型/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 将量子概念引入卢瑟福模型,提出电子在特定轨道上绕核运动,轨道角动量量子化,跃迁时发射或吸收特定频率光子。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1919年:质子(Proton)的发现/卢瑟福 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首次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并发现反应中释放出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其电荷量与电子相同但质量大得多(约氢原子核质量),命名为’质子‘。确认了原子核中存在带正电的粒子。
         1923年:康普顿效应/阿瑟·康普顿 (Arthur Compton) 发现X射线被电子散射后波长变长。该效应只能用光子(粒子性)与电子碰撞来解释,为光的粒子性提供了决定性证据,并进一步支持了量子理论。   
         1924年:物质波假说/路易·德布罗意 (Louis de Broglie) 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所有物质粒子(如电子)都具有波动性,其波长 λ = h/p (h为普朗克常量,p为动量)。为量子力学波动力学发展铺路。
         1925-1926年:量子力学诞生/维尔纳·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提出矩阵力学 (1925)。埃尔温·薛定谔 (Erwin Schrödinger) 提出波动力学和’薛定谔方程‘(1926)。两者数学等价,共同构成量子力学核心框架,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 
         1927年: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无法同时精确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其他共轭变量)。这是量子世界内在的随机性和概率本质的体现。
         1928年:狄拉克方程与反物质预言/保罗·狄拉克 (Paul Dirac) 提出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狄拉克方程),统一了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完美描述电子。方程解预言了存在与电子质量相同但电荷相反的粒子——‘正电子 (Positron)’,这是‘反物质’概念的首次提出。
         1930年:中微子(Neutrino)假说/沃尔夫冈·泡利 (Wolfgang Pauli) 为解释β衰变中能量和动量守恒似乎被破坏的问题,提出存在一种电中性、质量极小(或为零)、穿透力极强的粒子,在衰变中带走能量和动量,命名为‘中微子’。
         1932年:“奇迹之年”
                        ‘中子(Neutron)’的发现/詹姆斯·查德威克 (James Chadwick) 通过实验确认了卢瑟福预言的中性核子——‘中子’的存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 Nucleon’)构成的概念确立。
                        正电子的实验发现/卡尔·安德森 (Carl Anderson) 在宇宙线云室照片中首次观测到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轨迹。
                        粒子加速器的诞生/约翰·考克饶夫 (John Cockcroft) 和欧内斯特·沃尔顿 (Ernest Walton)建成第一台实用质子直线加速器,首次实现人工加速粒子引发的核嬗变(锂裂变)。
         1935年:汤川秀树与介子理论/汤川秀树 (Hideki Yukawa) 提出强相互作用理论,预言传递核子间强力的粒子(‘介子 - Meson’)存在,估算其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200倍。
         1936年:μ子(Muon)的发现与“乌龙”/卡尔·安德森 和 塞斯·内德迈耶 (Seth Neddermeyer) 在宇宙线中发现质量约为电子207倍的粒子,最初被认为是汤川预言的介子(称为μ介子)。但后来发现它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实为‘轻子 (Lepton)’,更名为‘μ子’。这是发现的第一个第二代粒子。
         1947年:π介子(Pion)的发现/塞西尔·鲍威尔 (Cecil Powell) 团队利用核乳胶技术在宇宙线中发现了真正参与强相互作用的‘π介子’(π⁺, π⁰, π⁻),质量约为电子270倍,证实了汤川的预言。强相互作用载体找到。 
         1947年:奇异粒子与奇异数的引入/乔治·罗切斯特 (George Rochester) 和 克利福德·巴特勒 (Clifford Butler) 在宇宙线云室中发现‘K⁰介子’和‘Λ⁰超子’。这些粒子产生快(强作用),衰变慢(弱作用),行为“奇异”。默里·盖尔曼 (Murray Gell-Mann) 等引入‘奇异数 (Strangeness)’ 量子数来解释。
         1950s:粒子加速器与探测器大发展/回旋加速器、同步加速器(如‘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Cosmotro、‘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PS、‘费米实验室’的Main Ring等)相继建成,能量不断提升。气泡室(‘唐纳德·格拉泽 Donald Glaser’发明)、火花室等新型探测器出现,开启了高能物理实验的黄金时代。
         1956年:中微子手征性与宇称不守恒/李政道 (Tsung-Dao Lee) 和 杨振宁 (Chen-Ning Yang) 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 (P)’ 可能不守恒。吴健雄 (Chien-Shiung Wu) 等通过钴-60 β衰变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这要求中微子必须是’左手征‘的(仅左旋),反中微子必须是’右手征‘的。
         1962年:两种中微子的发现/莱昂·莱德曼 (Leon Lederman)、梅尔文·施瓦茨 (Melvin Schwartz) 和 杰克·斯坦伯格 (Jack Steinberger) 等利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加速器产生中微子束,通过实验首次区分了’电子中微子 (νₑ)‘ 和’μ子中微子 (νμ)‘,证明存在不同类型的中微子。
         1964年:夸克模型(Quark Model)的提出/盖尔曼 和 乔治·茨威格 (George Zweig) 独立提出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介子)由更基本的组分——‘夸克 (Quark)’ 构成。盖尔曼最初提出三种夸克:上夸克(u)、下夸克(d)、奇异夸克(s)。夸克具有分数电荷(+2/3e, -1/3e)。
         1964年:CP破坏的发现/詹姆斯·克罗宁 (James Cronin) 和 瓦尔·菲奇 (Val Fitch) 在中性K介子(K⁰ / K̄⁰)系统中发现‘CP联合对称性’(电荷共轭C与宇称P)的破坏。这对理解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至关重要。
         1967年:电弱统一理论(Electroweak Theory)谢尔登·格拉肖 (Sheldon Glashow)、史蒂文·温伯格 (Steven Weinberg) 和 阿卜杜勒·萨拉姆 (Abdus Salam) 独立提出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为‘电弱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理论预言了传递弱力的 W⁺、W⁻、Z⁰ 玻色子 以及赋予粒子质量的 希格斯机制 。
         1968年:深度非弹性散射与部分子模型/杰尔姆·弗里德曼 (Jerome Friedman)、亨利·肯德尔 (Henry Kendall) 和 理查德·泰勒 (Richard Taylor) 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用高能电子轰击质子,发现电子大角度散射现象,表明质子内部存在点状带电结构(称为‘部分子 - Parton’)。这为夸克模型的真实性提供了首个直接实验证据。
         1970年:粲夸克(Charm Quark)的引入与GIM机制/格拉肖、约翰·伊利奥普洛斯 (John Iliopoulos) 和 卢恰诺·马亚尼 (Luciano Maiani) 提出引入第四种夸克——‘粲夸克 (c)’ 及相应的GIM机制,成功解释了当时未观测到的奇异数改变的中性流过程,巩固了电弱理论。
         1973年:弱中性流的发现/ CERN的Gargamelle气泡室实验首次观测到由Z⁰玻色子传递的‘弱中性流’过程(νμ + e⁻ → νμ + e⁻ 和 νμ + N → νμ + X),为电弱统一理论提供了关键实验支持。
         1974年:J/ψ 粒子的发现与粲夸克的证实/丁肇中 (Samuel Ting) 团队(布鲁克海文)和 伯顿·里克特 (Burton Richter) 团队(SLAC)几乎同时独立发现了一个长寿命、质量约3.1 GeV的重介子,分别命名为J粒子和ψ粒子(统称‘J/ψ粒子’)。其性质表明它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c̄c)组成的束缚态,‘粲夸克 (c)’ 的存在被直接证实。
         1975年:τ轻子(Tau Lepton)的发现/马丁·佩尔 (Martin Perl) 团队在SLAC的SPEAR对撞机上发现了‘τ轻子’,这是继电子、μ子之后发现的‘第三代带电轻子’。这暗示了物质可能存在第三家族。
         1977年:底夸克(Bottom Quark)的发现/莱德曼领导的团队在费米实验室利用质子-核子对撞发现了一个新粒子Υ(宇普西隆),其质量约9.46 GeV。分析表明它是由‘底夸克 (b)’ 和反底夸克(b̄b)组成的束缚态,‘底夸克 (b)’ 被发现。
         1979年:胶子(Gluon)存在的证据/在德国DESY实验室的PETRA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包括‘丁肇中’领导的MARK-J合作组等),通过观测三喷注(jet)事件,首次直接观测到‘胶子’存在的证据。胶子是传递强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是量子色动力学(QCD)的核心预言。
         1983年:W⁺、W⁻、Z⁰ 玻色子的发现/CERN的 卡洛·鲁比亚 (Carlo Rubbia) 和 西蒙·范德梅尔 (Simon van der Meer) 领导团队利用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改造而成的质子-反质子对撞机,成功发现并精确测量了‘W⁺、W⁻’ 和 ‘Z⁰ 玻色子’。它们的质量与电弱理论预言高度一致,‘电弱统一理论得到决定性验证’。鲁比亚和范德梅尔因此获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Z⁰ 工厂与轻中微子代数确定/CERN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和SLAC的直线对撞机(SLC)作为‘Z⁰工厂’投入运行。通过精确测量Z⁰玻色子的衰变宽度,确定存在且仅存在‘三种具有标准模型性质的’轻中微子(νₑ, νμ, ντ)。
         1995年:顶夸克(Top Quark)的发现/费米实验室的‘CDF和DØ实验组’利用Tevatron质子-反质子对撞机,经过多年努力,宣布发现了‘顶夸克 (t)’。其质量异常巨大(约173 GeV),接近金原子核质量。标准模型预言的六种夸克(u,d,c,s,t,b)全部被发现。
1995年:顶夸克(Top Quark)的发现/费米实验室的‘CDF和DØ实验组’利用Tevatron质子-反质子对撞机,经过多年努力,宣布发现了‘顶夸克 (t)’。其质量异常巨大(约173 GeV),接近金原子核质量。标准模型预言的六种夸克(u,d,c,s,t,b)全部被发现。
         1998年:中微子振荡与中微子质量的发现/超级神冈探测器 (Super-Kamiokande) 通过观测大气μ中微子反常(μ中微子比电子中微子消失更多),首次给出中微子振荡的确凿证据,表明中微子具有微小质量且不同味的中微子可以相互转换。这是对标准模型(其中中微子质量为零)的重要扩展。
         2000年:τ中微子(ντ)的直接观测/费米实验室的‘DONUT’实验首次直接探测到‘τ中微子’的相互作用事例,完成了标准模型三代轻子(e, μ, τ 及其对应的中微子)的最后一块拼图。
         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发现/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上的‘ALAS’和‘CMS’实验组宣布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125 GeV的新粒子。其性质与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玻色子’高度一致。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场的量子激发,赋予基本粒子质量。其发现标志着‘标准模型基本框架的完成。彼得·希格斯 (Peter Higgs) 和弗朗索瓦·恩格勒 (François Englert) 因此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与θ₁₃测量/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率先精确测量了中微子振荡的第三个混合角’θ₁₃’,其值远大于预期,为理解中微子性质和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关键信息。
         2015年:五夸克态(Pentaquark)的发现/LHCb实验在LHC上首次发现存在由‘五个夸克’(具体为c̄cuud)组成的共振态——‘五夸克态’,拓展了强子物质的存在形态。
         2020s及以后:超越标准模型与新物理的探索/‘LHC’持续运行,升级后寻找超对称粒子、额外维度、暗物质粒子候选者等新物理迹象。中微子实验(如‘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美国的DUNE’)深入研究中微子性质(质量顺序、CP破坏)。 暗物质、暗能量直接探测实验。 寻找更基本的物理规律(如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理论尝试)。


啊啊啊啊啊啊,鬼知道我敲了多长时间,我只知道我刚到手三天的键盘要坏了。原版的故事太乱了,我就理了一个编年体的,至于手稿......太乱了,字也太丑了,你们看不懂的,这里就不放了。如果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各位大佬指出
偷偷回来挂个神兽镇帖

1754387736173.jpg

近代物理
近代物理
收起
8
5
共0条回复
时间正序
回复是交流的起点,交流让学竞赛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