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元素笔记』 s 区元素、稀有气体

说明:除非必要,下列方程式不进行配平。我们通常都只记忆反应物与产物,不是吗?
--------
$\rm\Large\color{#2222EE}一、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rm\large\color{#2222EE}1. 常见矿物与俗名$
以下俗名整理自《无机化学》下册。
『锂』锂辉石 $\rm LiAlSi_2O_6$
『钠』钠长石 $\rm NaAlSi_3O_8$,岩盐 $\rm NaCl$,智利硝石 $\rm NaNO_3$
『钾』钾长石 $\rm KAlSi_3O_8$,天然氯化钾,光卤石 $\rm KCl\cdot MgCl_2\cdot 6H_2O$
『铷, 铯』常与锂的矿石共生;铯榴石 $\rm Cs_4Al_4Si_9O_26\cdot H_2O$
『铍』绿柱石 $\rm Be_3Al_3Si_6O_18$ 若含有 2% Cr,则称为祖母绿
『镁』光卤石,白云石 $\rm MgCO_3\cdot CaCO_3$,泻盐 $\rm MgSO_4\cdot 7H_2O$,菱镁矿 $\rm MgCO_3$
『钙』白云石,方解石 $\rm CaCO_3$,磷灰盐 $\rm Ca_5(PO_4)_3F$,萤石 $\rm CaF_2$,生石膏 $\rm CaSO_4\cdot 2H_2O$(熟石膏合 0.5 个水)
『锶』天青石 $\rm SrSO_4$ 菱锶矿 $\rm SrCO_3$
『钡』重晶石/钡餐 $\rm BaSO_4$ 毒重石 $\rm BaCO_3$
芒硝 $\rm Na_2SO_4\cdot10H_2O$,元明粉 $\rm Na_2SO_4$
软镁钾钒 $\rm K_2SO_4\cdot MgSO_4\cdot 6H_2O$
铬钾钒 $\rm K_2SO_4\cdot Cr_2(SO_4)_3\cdot 24H_2O$
明矾 $\rm K_2SO_4\cdot Al_2(SO_4)_2\cdot 24H_2O$
$\rm\large\color{#2222EE}2. 金属单质相关$
$\rm\large\color{#2222EE}(1) 需要记忆的物理性质$
①颜色:Ba 银黄色,Be 灰色,其他为白色。
对于钡,您可以联想到宝贝,世界上的宝贝不是银子就是金(黄)子,所以是银黄色;对于铍,您可以想象您的孩子很调皮并在地上打滚,把衣服滚成了灰色。这一记忆方法来自B站某位Up主(名字忘了)。
②焰色:Na 黄色,K 紫色,Cs 蓝色,Ca 橙色,Ba 绿色,Li, Rb, Sr 红色。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钠黄钾紫。我对其他焰色的记忆方法:如果您将 Cs 的读音与 "蓝" 连在一起读,您会发现您立马记住了 Cs 的颜色;至于 Ca,您可以想象有一位疯子,把一颗橙子切开盖("钙")在头上当帽子,这样也记住了;至于 Ba,您可以想一想毒重石 $\rm BaCO_3$ 有剧毒,如果您吃下去,您就会脸色变绿,然后死亡。
$\rm\large\color{#2222EE}(2) 可以用化学原理解释的物理性质$
$\color{#2222EE}①金属键的强度与离子势(Z/r)有关,离子势越大,金属键越强。$
碱金属离子只有一个正电荷,所以 Z=1。查阅它们的离子半径,分别为约 0.08, 0.1, 0.14, 0.15, 0.17 (nm). 那么根据 离子势 = Z / r,可以算出它们的离子势大约为:13, 10, 7, 6.5, 6。同样,碱土金属的离子势为:45, 30, 20, 17, 15. 所以,金属键的强度排序为:Be>Mg>Ca>Sr>Ba>Li>Na>K>Rb>Cs。(我发现离子势在探讨许多物理与化学性质时也非常有用,虽然教材上没有详细展开!因此我把它放在这里,我在下文中也将用到。)
$\color{#2222EE}②离子势\xrightarrow{反映出}金属键强度\xrightarrow{造成很大影响}硬度、溶沸点、挥发性$
Be Mg Ca Sr Ba Li Na K Rb Cs
硬度 4 2.5 2 1.8 1.3 0.6 0.5 0.4 0.3 0.2
熔点 1300 650 840 770 730 180 100 60 40 30
沸点 2500 1100 1500 1400 1850 1350 880 760 690 700
I. 硬度、熔沸点的排序基本吻合离子势的排序,尽管Mg的熔点和碱土金属的沸点存在着较明显的离群。
*原因:碱土金属的堆积方式不同,Be, Mg 是六方,Ca, Sr 是面心立方,Ba 是体心立方。
*不像碱金属都是体心立方,碱土金属不同的堆积方式对熔沸点影响大,使熔沸点不具有可比性。
II. Be 具有极高的熔沸点,这是因为 Be 有相对比较强的非金属性,使其带有一些原子晶体的特征。
III. K, Rb, Cs 特别容易挥发,它们的沸点也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它们的单质不能采用熔盐电解法制备:大部分的 K, Rb, Cs 都会挥发走,还可能与空气产生容易爆炸的 $\rm M_2O (M=K, Rb, Cs)$,把电解槽炸碎(可能太夸张了?)。另一个原因是 K, Rb, Cs 还易溶于熔盐,没办法得到固体,这会造成较大的浪费。
$\color{#2222EE}③密度与电极电势$
Be Mg Ca Sr Ba Li Na K Rb Cs
密度 1.9 1.7 1.5 2.5 3.5 0.5 1 0.8 1.5 1.9
E(M离子/M) -1.9 -2.4 -2.9 -2.9 -2.9 -3 -2.7 -2.9 -2.9 -3
I. 密度:碱土金属离群严重,这也是堆积方式导致的;而碱金属中 Na 的离群,主要是从 Li → Na,M 的增长没有赶上 $\rm R^3$ 的增长。
II. 电极电势:碱土金属感觉良好,而碱金属中的 Li 出现了离群。这是因为 Li 的极化能力强,水合能很负,使 $\Delta_rH_m^\circ\downarrow, \Delta_rG_m^\circ\downarrow, E^\circ\uparrow$。
* Be 极化能力更强,它为什么不离群?因为 Be 虽然水合能变负很多,但电离能变正的幅度大可以背锅,不像 Li 的电离能和其他碱金属差不多,没法把总焓往回挪。(真押韵(bs
III. 关于密度的补充:如您所见,Li, Na, K 的密度比水还小,所以 Na, K 要存在煤油中;Li 甚至比煤油还要小,所以保存 Li 需要更轻的液体石蜡。
$\rm\large\color{#2222EE}(3) 与离子势有关的化学性质$
$\color{#2222EE}①与水的反应$
Be, Mg 不与水反应;Ca, Sr, Ba, Li 与水能反应,但是反应比较慢;Na, K, Rb, Cs 与水反应很剧烈。
*Mg 能与 $\rm NH4Cl$ 溶液反应--$\rm NH4Cl$ 提供的质子能够腐蚀 $\rm Mg(OH)_2$ 保护膜。
*Ca~Li 反应缓慢,是因为生成的 M(OH) 是略溶的,附着在金属表面阻碍反应。同理,Be, Mg 的保护膜是致密的,所以根本没法反应;Na~Cs 的 OH 化物都易溶,所以它们反应剧烈。
$\color{#2222EE}②与氢气的反应$
碱族与 Ca,Sr,Ba 能与氢气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例如:$\rm 2Ca+H_2\xrightarrow{150~300^\circ C}CaH_2$;
Mg 也可以形成,但是条件就要苛刻得多:$\rm Mg+H_2\xrightarrow{高压,MgI_2}MgH_2$。
碱金属氢化物的分解温度以 NaH 最高,从 Na → Cs 依次递减,因为 $Cs^+$ 的半径太大,电子云太分散,难以和 $H^-$ 有效重叠;而小半径的 $Na^+$ 就好得多。分解温度的差异可以用来分离不同的碱金属:例如您有一些锂钾合金,您若想得到钾,只需把它们氢化,再加热到合适的温度,使 KH 分解而 NaH 不分解,并收集 K 蒸汽。
$\color{#2222EE}③与液氨的反应$
$\rm\color{#2222EE}碱族与 Ca,Sr,Ba$ 在液氨中,会被撕扯开,变为 $\rm M^+$ 和 $\rm e^-$,因为它们俩能够被 NH3(l) 的溶剂化作用稳定。例如 Na 与液氨:$\rm Na+NH_{3(l)}\xrightarrow{}Na^+(NH_3)_n+e^-(NH_3)_n$。
$\color{#2222EE}碱族$ 如果长期放置或者用 $\rm Fe^{2+}$ 催化,还会生成氨基碱。您可以在 Clayden P542 找到图解。
*第一步:$\rm NH_3+e^-\xrightarrow{(缓慢)}NH_2^-+H$;
*第二步:$2H\xrightarrow{(迅速)}H_2$;
*总反应为:$\rm Na+NH_3\xrightarrow{Fe^(2+)}}NaNH_2+0.5H_2$。
现在是十二点整,这篇笔记的作者应当回到试剂柜中的 $\rm ZnSO_4\cdot 7H_2O$ 试剂瓶休息,因此暂且咕咕咕
共1条回复
时间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