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氢键基本模式为X—H····Y,其中X,Y都为大电负性原子,一般为N,O,F。氢键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是带正电的H(被大电负性X吸到十分缺电子)与带负电的Y之间的静电引力(现在有人说其中有一定轨道作用)
2,极性是分子的一种性质,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就说是有极性的。判断时,一般先画出分子中的每根键的正电荷中心到负电荷中心的矢量(偶极矩),再在分子层面判断矢量和是否为零(这一段感觉解释得不太好…)
3,色散力是一定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是三种分子间作用力中占比最高的一种力
4,正常情况下是要从原子成键情况入手,判断原子成了多少根σ键,有几对孤对电子,进而判断原子应该采取什么杂化方式。因为杂化轨道只能用于填孤对和成σ键的电子,且这些电子只能填在杂化轨道里。但对于主族元素(副族不能这么玩),(个人认为)更好用的方式是借用VSEPR,从原子周围价层电子对的排布形状直接对应原子杂化方式。最后,如果有数据,可以用键角验证判断是否准确(可能题目出一个明明只是次级作用但画成成键的分子)。
本人才疏学浅,可能解释不清(或者错了…),建议多找老师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