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正序
- 时间倒序
- 评论最多

如图,①处为什么不直接消除羰基α位的H ,而要扩环,五元环不是也很稳定吗
②处为什么不消除下面烯丙位的H 直接形成大共轭体系
来源:有机人名(机理自己写的,不确定对不对)(还有就这么一个普通的碳正迁移还有专门的人名反应名称)
- 1
- 2

最后一步反应怎么把C 弄没了?
怎么影响的,求大佬画一张示意图
N 最后被氧化成什么了,大本箭头太抽象看不懂
高烯丙基和高炔丙基是什么玩意
为什么不在上完R2-X 之后直接用R1-Sn 插入
"-F是较活泼基团"…所以为什么?C-F 键能不是很大吗?
选择性来源是富电子吗?那原因是什么?不是说受电性影响很小吗?
求第一个反应机理…
原因是二聚体不参与反应吗?那为什么前文说某人(懒得敲人名)认为二聚体是催化活性物种?
如图
频哪醇重排不是离去—迁移—稳定协同进行的吗?那为什么还会产生C+离子并且甚至影响产物。大本上都写反式的这种醇是直接迁甲基的
还有,酸性酸碱怎么判断是软还是硬?
离子的变形性该怎么比较?
em....今天问题差不多就这样了(好像有点多…)

亚硝基那一步,为什么格氏试剂不进攻看起来更缺电子的N(和羰基一样)?
累计二烯不是不稳定吗(中间C电子云密度高)。然后整个反应我只能看懂它升温之前的步骤(不包括升温),之后是在干嘛?
为什么N开环的时候不开有Cl的那边?Cl不是有—C可以稳定过渡态里的"碳负"吗?
如图,上述反应为什么不能是这个机理,不会是因为Cl3C—亲核性更强吧
求机理。它都没有办法和硝基一样先做1,4加成再消除硝基
同类(?)反应机理如图
甲氧基负离子拔甲基上的氢?好歹一个是碳负一个是氧负啊
如图,这个机理对不对
Example 4的后一步的机理,谢谢
今天就这些。
(为什么觉得写机理是最耗费时间的一项活动,总是写完几条复杂机理,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关于Bartoli吲哚合成法格氏试剂进攻位点的讨论结果:(以下来自化英社大佬4月的讨论)(自己总结的)
本来氮比氧略微容易被进攻一点,但由于氮旁边有位阻,格氏试剂只能打氧。但好像其他碳负不一样?
以下是原始聊天记录:
当然还是有问题的,要不然为什么叫问题帖(bushi):
1.为什么亚硝基苯氮和氧被亲核的优势是差不多的?是不是苯环共轭缓解氮缺电子?
2.进攻位点的选择性不是由氮位阻决定的吗,那为什么不适用于其他情况?是不是碳负位阻也有较大影响?或者大佬在这里只是为了强调机理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