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正序
- 时间倒序
- 评论最多

首更!电学知识点全精:
一、电路基础 1. 电路组成 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路)、导线(传输电流) 易错点:电源内部电流方向从负极到正极,外部从正极到负极。 2. 电路状态 通路:正常工作的电路。 断路:(开路):电路断开,用电器不工作。 短路:电源两极直接相连(危险!)。 局部短路:用电器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用电器不工作)。
3. 串并联电路特点 | 特点 | 串联电路 | 并联电路 | |----------------|----------------------|----------------------| | 电流路径 | 只有一条 | 多条分支 | | 电流关系 | I=I1=I2 | I=I1+I2 | | 电压关系 | U=U1+U2 | U=U1=U2 | | 电阻关系 | R总=R1+R2 | R总1=R11+R21 | | 重点题型 | 串联分压计算、故障分析 | 并联分流计算、家庭电路设计 |
二、电流、电压、电阻 1. 基本概念 电流(I):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单位安培(A)。 电压(U):驱动电荷移动的动力,单位伏特(V)。 电阻(R):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单位欧姆(Ω)。 2. 测量工具 电流表:串联使用,内阻极小,不可直接接电源。 电压表:并联使用,内阻极大,可测电源电压。 易错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会导致指针反向偏转。 3. 影响电阻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金属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重点题型:探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关系的实验题。

课后小练习:
- 1

更新!
今日教程:热学
一、核心知识点梳理 1. 温度与温度计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单位℃(摄氏度) 温度计原理:液体热胀冷缩 使用方法: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不能离开液体
2. 物态变化 | 过程 | 名称 | 吸/放热 | 实例 | | 固态→液态 | 熔化 | 吸热 | 冰融化、铁熔化 | | 液态→固态 | 凝固 | 放热 | 水结冰、铸钢成型 | | 液态→气态 | 汽化 | 吸热 | 蒸发、沸腾 | | 气态→液态 | 液化 | 放热 | 露水、冬天眼镜起雾 | | 固态→气态 | 升华 | 吸热 | 干冰升华、樟脑丸变小 | | 气态→固态 | 凝华 | 放热 | 霜、雾凇形成 |
3. 分子动理论 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如被压缩的弹簧)
4. 内能与热量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与温度和质量有关) 改变内能方式:做功(摩擦生热)和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 热量(Q):热传递中转移的能量,单位焦耳(J)
5. 比热容与热值 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 公式:Q=cmΔt(Δt为温度变化量) 热值(q):单位质量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公式:Q=qm(固体/液体)或Q=qV(气体)
6. 热机效率 公式:η = (有用功 /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 100% 提高效率方法:减少热量散失、充分燃烧燃料
二、高频考点
三、易错点警示 1. 熔化和沸腾的条件 晶体熔化需达到熔点且持续吸热 液体沸腾需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2. 比热容误区 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如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 3. 热量计算易错 公式Q=cmΔt中,Δt是温度差(如从20℃→50℃,Δt=30℃) 4. 热平衡问题 若不计热损失,Q吸=Q放(如冷水与热水混合) 5. 物态变化实例混淆 雾/露→液化;霜/雪→凝华;冰花→凝华
四、中考真题精选 1. (2023·北京) 下列现象由液化形成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露珠形成 C. 霜打枝头 D. 湿衣服晾干 答案:B 2. (2022·广东) 用燃气灶烧水,完全燃烧0.1kg煤气放出的热量为______J(q煤气=4.2×10⁷J/kg)。若水吸收的热量是2.1×10⁶J,效率为______%。 答案:4.2×10⁶;50% 3. (2021·上海) 探究“冰熔化特点”实验中,发现冰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冰是______(晶体/非晶体)。 答案:晶体

课后练习!~快来做做吧😀
1. 一个物体重50N,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 2. 用10N的水平力推箱子未动,此时摩擦力为______N;若推力增至15N,箱子匀速运动,摩擦力为______N。 3. 潜水艇通过改变______实现上浮或下沉。 4. 一木块漂浮在水面,露出体积占总体积的1/4,木块密度为______kg/m³。 5. 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则动力是阻力的______倍。 6. 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若机械效率为80%,额外功占总功的______%。 7. 计算: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铁块(密度7.9×10³ kg/m³)对地面的压强。 8. 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船身会______(上浮/下沉),浮力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9. 功率为100W的机器工作1分钟做功______J。 10. 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若动滑轮重10N,物体重40N,不计摩擦,拉力至少为______N。 11. 解释:安全带如何利用惯性原理保护乘客。 12. 比较同一物体在月球和地球上的质量和重力大小。 13. 设计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14. 计算:将体积100cm³的铁块浸没在水中,受浮力多大?(g=10N/kg)
15. 一杠杆支点左侧挂3个钩码,右侧挂2个钩码,如何调整使杠杆平衡? 16. 斜面长5m,高1m,用沿斜面的力200N将重600N物体推上顶端,求机械效率。 17. 解释:为什么刀刃要磨得很薄? 18. 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示数为14.7N;浸没水中后示数为9.8N,求石块密度。 19. 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为何向前倾倒? 20. 计算:质量为60kg的人,每只脚接触地面面积200cm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浮力压强专项来咯
一、知识体系导图
浮力与压强
├── 压强
│ ├── 固体压强:p=F/S(通用公式)
│ ├── 液体压强:p=ρgh(专用公式)
│ └── 大气压强: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 浮力
├── 产生原因:液体上下表面压力差
├──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 浮沉条件
├── ρ物<ρ液 → 漂浮(F浮=G物)
├── ρ物=ρ液 → 悬浮(F浮=G物)
└── ρ物>ρ液 → 沉底(F浮<G物)
二、核心知识点详解
1. 压强
固体压强
公式:`p=F/S`(压力垂直作用面,S为实际接触面积)
增大/减小压强方法: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如刀刃薄、履带宽)
液体压强
公式:`p=ρgh`(h为深度,从自由液面竖直向下计算)
特点:同一深度各向压强相等;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应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 大气压强
1标准大气压=76cm汞柱≈1.01×10⁵Pa
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量实验:托里拆利实验(玻璃管倾斜时水银柱长度变长,高度不变)
2.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F浮=ρ液gV排`(V排取决于物体浸入体积)
关键点:浮力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有关,与物体密度无关
浮沉条件
| 状态 | 密度关系 | 受力关系 | 实例 |
|------|----------|----------|------|
| 上浮 | ρ物<ρ液 | F浮>G物 | 热气球 |
| 漂浮 | ρ物<ρ液 | F浮=G物 | 轮船 |
| 悬浮 | ρ物=ρ液 | F浮=G物 | 潜艇悬停 |
| 下沉 | ρ物>ρ液 | F浮<G物 | 石块沉底 |
三、重难点突破
难点1:液体压强与浮力综合计算
典型问题:容器底部压强变化、浮力与密度判断
解题策略:
1. 液体压强用`p=ρgh`,浮力用`F浮=ρ液gV排`
2. 注意区分容器的形状(柱形容器与非柱形容器对液体压力的影响)
难点2:浮沉条件动态分析
典型问题:冰块熔化后液面变化、船载货排水量分析
记忆口诀:
"冰化水,液面平"(冰漂浮熔化后体积恰好补足排开水的体积)
"船载货,看排水"(排水量=船货总质量) 难点3:压强比例问题
示例:
两物体压强比为3:2,若压力变为原来的2倍,受力面积如何调整?
解法:利用`p=F/S`建立方程求解比例关系
四、易错点警示
1. 公式混淆
误将液体压强公式`p=ρgh`用于固体(正确:固体用`p=F/S`) 2. 深度计算错误
液体压强中的h是竖直深度,非倾斜长度(如:容器倾斜时h不变) 3. V排理解偏差
漂浮时`V排<V物`,悬浮时`V排=V物`
沉底时`V排=V物`但`F浮≠G物`(此时F浮=ρ液gV排,G物=ρ物gV物) 4. 单位不统一
计算时ρ单位需为kg/m³(如1g/cm³=10³kg/m³),g取9.8N/kg或10N/kg
五、解题技巧
1. 浮力问题三步法
一判状态(根据ρ物与ρ液关系)
二找V排(漂浮V排< V物,悬浮V排= V物)
三列方程(平衡方程:F浮=G物 或 F浮=G排)
2. 压强比例题技巧
对固体压强,先明确F与S的变化关系
对液体压强,抓住ρ和h是否变化 3. 极限法快速判断
如比较不同形状容器压力:当容器极端化为圆柱形时,F=G液

课后练习
1. 基础题
一潜水艇从长江潜入深海,所受浮力______,艇身所受压强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2. 提高题
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露出水面高度2cm。求:
(1) 木块底部受水的压强;
(2) 木块密度。(g=10N/kg) 3. 实验题
实验题1: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器材: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石块、细线、水
步骤:
1. 测出石块重力G石和小桶重力G桶;
2. 将溢水杯装满水,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浸入水中,记录示数F拉;
3. 测出小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力G总。 数据记录: | G石(N) | F拉(N) | G总(N) | G桶(N) |
|---------|---------|---------|---------|
| 3.0 | 1.8 | 1.5 | 0.5 | 问题:
1. 浮力F浮 = ______N(用G石 - F拉计算);
2. 排开水的重力G排 = ______N(用G总 - G桶计算);
3.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溢水杯未装满水,会导致F浮 ______ G排(选填“>”“<”“=”)。
实验题2: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装置: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刻度尺
操作:
将压强计金属盒分别放入水中5cm、10cm、15cm深度,记录U形管液面高度差;
换用盐水重复实验。 数据表格:
| 液体 | 深度(cm) | 液面高度差(cm) |
|------|------------|------------------|
| 水 | 5 | 4.9 |
| 水 | 10 | 9.8 |
| 水 | 15 | 14.7 |
| 盐水 | 10 | 11.2 |
问题:
1. 分析水的数据可得结论:同种液体中,______;
2. 盐水深度10cm时压强比水大,说明液体压强还与______有关;
3. 若U形管中装的是酒精(ρ酒精<ρ水),高度差会______(选填“更大”“更小”)。
实验题3:浮沉条件与密度测量
任务:利用漂浮条件测木块密度器材:量筒、水、细铁丝、木块
步骤:
1. 量筒装适量水,体积V₁;
2. 木块放入水中漂浮,读体积V₂;
3. 用细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浸没,读体积V₃。
表达式:
木块密度ρ木 = ____________(用V₁、V₂、V₃、ρ水表示)。 问题:
1. 若木块吸水,测得密度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
2. 若步骤3中木块未完全浸没,对结果有何影响?

课后练习:
1. 光在______中沿直线传播,解释日食形成的原因。
2. 平面镜成像是______(实/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
3. 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作图题)。
4. 折射现象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______入射角。
5. 凹透镜对光有______作用,近视眼镜用______透镜。
6. 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体距透镜15cm时成______(放大/缩小)的像。
7. 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色光叫______。
8. 红光照在绿色叶子上,叶子呈______色。
9. 小孔成像实验中,蜡烛靠近小孔,像变______(大/小)。
10. 游泳池注水后,池底看起来变______(深/浅)。
11. 完成光路图:光线从水射向空气(标注折射角)。
12. 凸透镜前放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若用黑纸遮住一半透镜,像将______。
A. 消失 B. 变暗 C. 只剩一半 D. 不变
13. 太阳光与水平面成30°角射向平面镜,反射角为______°。
14. 鱼在湖面下1m处,人从岸上看鱼,鱼的像距水面______(>/</=)1m。
15. 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如何用太阳光测其焦距?简述步骤。
16. 解释:雨后天空出现彩虹的原因。
17. 实验设计:验证“反射角=入射角”(写出器材、步骤、表格设计)。
18. 计算题:凸透镜焦距f=10cm,物体高2cm置于镜前15cm处,求像的位置和高度。
19. 动态分析:蜡烛放在凸透镜1.5f处,若透镜不动,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像如何移动?
20. 解释现象:汽车后视镜用凸面镜,而前灯用凹面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