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水门轻松学系列二之物理

物理
跟着水门轻松学系列二之物理

用户头像
hy al dy. 更新于2025-6-22 07:08:23

置顶🔝:本帖自此停更,初中课内物理重点以在本帖中全部涵盖,后续请看系列七物理(进阶版)欢迎补充

目录(初中物理知识点全精):

一、电学

二、热

四、力学

五、浮力压强

六、光学

O-Box Part3
O-Box Part3
收起
19
17
共11条回复
时间正序
用户头像
hy al dy.
2月前

首更!电学知识点全精:

一、电路基础 1. 电路组成 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路)、导线(传输电流) 易错点:电源内部电流方向从负极到正极,外部从正极到负极。 2. 电路状态 通路:正常工作的电路。 断路:(开路):电路断开,用电器不工作。 短路:电源两极直接相连(危险!)。 局部短路:用电器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用电器不工作)。

3. 串并联电路特点 | 特点 | 串联电路 | 并联电路 | |----------------|----------------------|----------------------| | 电流路径 | 只有一条 | 多条分支 | | 电流关系 | I = I_1 = I_2 | I = I_1 + I2 | | 电压关系 | U = U_1 + U_2 | U = U_1 = U_2 | | 电阻关系 | R_{总} = R_1 + R_2 | \frac{1}{R_{总}} = \frac{1}{R_1} + \frac{1}{R_2} | | 重点题型 | 串联分压计算、故障分析 | 并联分流计算、家庭电路设计 |

二、电流、电压、电阻 1. 基本概念 电流(I):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单位安培(A)。 电压(U):驱动电荷移动的动力,单位伏特(V)。 电阻(R):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单位欧姆(Ω)。 2. 测量工具 电流表:串联使用,内阻极小,不可直接接电源。 电压表:并联使用,内阻极大,可测电源电压。 易错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会导致指针反向偏转。 3. 影响电阻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金属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重点题型:探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关系的实验题。

三、欧姆定律 1. 公式: I = \frac{U}{R}

用户头像
hy al dy.
2月前

课后小练习:

一、选择题 1. 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方向是电子的移动方向 B. 电流方向与电子移动方向相反 C. 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是正电荷的移动方向 D. 以上均不正确
2. 两个电阻 R_1 = 3Ω R_2 = 6Ω ,并联后的总电阻是( )
A. B. C. 1.5Ω D. 0.5Ω

10条评论
用户头像
可以通过+67
2月前

 貌似是AB?

用户头像
hy al dy. 回复 可以通过+67
2月前

NONONO,第一题错了。

要牢记电流方向与电子移动方向相反

用户头像
hy al dy. 回复 可以通过+67
2月前

第二题是对的哈

用户头像
挽羽 回复 hy al dy.
2月前

是不是要加一个“定向”更好

用户头像
hy al dy. 回复 挽羽
2月前
是的。
用户头像
挽羽 回复 hy al dy.
2月前

还有习题吗

用户头像
hy al dy. 回复 挽羽
2月前
有的呦宝子。但由于主播明天要返校还是寄宿所以下周喽。还有就是由于板砖输入法不太支持打公式,所以以后更新就主播在学校以思维导图画下来,等周末拿回来更新了。
用户头像
挽羽 回复 hy al dy.
2月前

好的好的

用户头像
挽羽 回复 hy al dy.
2月前

好的好的

用户头像
挽羽 回复 hy al dy.
2月前

好的好的

用户头像
挽羽
2月前
你为什么把电放在最前面?
4条评论
用户头像
hy al dy.
1月前

因为电学我自认为是初中物理里最难的章,不少同学都会搞迷、不懂。所以先难后易,方便教学

用户头像
挽羽 回复 hy al dy.
1月前

好的,但我觉得由简入难,一步步提升难度不是更好吗🤧

用户头像
hy al dy. 回复 挽羽
1月前

是这样的,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你看电学并没有前面力、浮力、压强这般有联系(就是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单拎出来。而力、浮力、压强是联系十分紧密的。

用户头像
挽羽 回复 hy al dy.
1月前

明白明白

用户头像
hy al dy.
1月前

更新!

今日教程:热学jj-huazhongdian

一、核心知识点梳理 1. 温度与温度计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单位℃(摄氏度) 温度计原理:液体热胀冷缩 使用方法: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不能离开液体

2. 物态变化 | 过程 | 名称 | 吸/放热 | 实例 | | 固态→液态 | 熔化 | 吸热 | 冰融化、铁熔化 | | 液态→固态 | 凝固 | 放热 | 水结冰、铸钢成型 | | 液态→气态 | 汽化 | 吸热 | 蒸发、沸腾 | | 气态→液态 | 液化 | 放热 | 露水、冬天眼镜起雾 | | 固态→气态 | 升华 | 吸热 | 干冰升华、樟脑丸变小 | | 气态→固态 | 凝华 | 放热 | 霜、雾凇形成 |

3. 分子动理论 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如被压缩的弹簧)

4. 内能与热量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与温度和质量有关) 改变内能方式:做功(摩擦生热)和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 热量(Q):热传递中转移的能量,单位焦耳(J)

5. 比热容与热值 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 公式:Q=cmΔt(Δt为温度变化量) 热值(q):单位质量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公式:Q=qm(固体/液体)或Q=qV(气体)

6. 热机效率 公式:η = (有用功 /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 100% 提高效率方法:减少热量散失、充分燃烧燃料


二、高频考点jj-huazhongdian

1. 温度计读数与校准(如体温计缩口结构) 2. 物态变化判断(结合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 3. 水的沸腾实验(沸点与气压关系、沸腾条件) 4. 比热容应用(解释沿海温差小、冷却剂选择) 5. 热值计算(比较不同燃料放热) 6. 热机效率计算(结合能量转化)

三、易错点警示 1. 熔化和沸腾的条件 晶体熔化需达到熔点且持续吸热 液体沸腾需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2. 比热容误区 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如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 3. 热量计算易错 公式Q=cmΔt中,Δt是温度差(如从20℃→50℃,Δt=30℃) 4. 热平衡问题 若不计热损失,Q吸=Q放(如冷水与热水混合) 5. 物态变化实例混淆 雾/露→液化;霜/雪→凝华;冰花→凝华

四、中考真题精选 1. (2023·北京) 下列现象由液化形成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露珠形成 C. 霜打枝头 D. 湿衣服晾干 答案:B 2. (2022·广东) 用燃气灶烧水,完全燃烧0.1kg煤气放出的热量为______J(q煤气=4.2×10⁷J/kg)。若水吸收的热量是2.1×10⁶J,效率为______%。 答案:4.2×10⁶;50% 3. (2021·上海) 探究“冰熔化特点”实验中,发现冰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冰是______(晶体/非晶体)。 答案:晶体





用户头像
hy al dy.
1月前

更了更了!!!今日教程:力学

因为打出来发的格式很乱公司不清晰,所以就发图了!

Screenshot_20250607-102210.png

Screenshot_20250607-102225.png

Screenshot_20250607-102232.png


用户头像
hy al dy.
1月前

课后练习!~快来做做吧😀

1. 一个物体重50N,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 2. 用10N的水平力推箱子未动,此时摩擦力为______N;若推力增至15N,箱子匀速运动,摩擦力为______N。 3. 潜水艇通过改变______实现上浮或下沉。 4. 一木块漂浮在水面,露出体积占总体积的1/4,木块密度为______kg/m³。 5. 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则动力是阻力的______倍。 6. 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若机械效率为80%,额外功占总功的______%。 7. 计算: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铁块(密度7.9×10³ kg/m³)对地面的压强。 8. 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船身会______(上浮/下沉),浮力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9. 功率为100W的机器工作1分钟做功______J。 10. 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若动滑轮重10N,物体重40N,不计摩擦,拉力至少为______N。 11. 解释:安全带如何利用惯性原理保护乘客。 12. 比较同一物体在月球和地球上的质量和重力大小。 13. 设计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14. 计算:将体积100cm³的铁块浸没在水中,受浮力多大?(g=10N/kg)

15. 一杠杆支点左侧挂3个钩码,右侧挂2个钩码,如何调整使杠杆平衡? 16. 斜面长5m,高1m,用沿斜面的力200N将重600N物体推上顶端,求机械效率。 17. 解释:为什么刀刃要磨得很薄? 18. 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示数为14.7N;浸没水中后示数为9.8N,求石块密度。 19. 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为何向前倾倒? 20. 计算:质量为60kg的人,每只脚接触地面面积200cm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用户头像
hy al dy.
29天前

浮力压强专项来咯

一、知识体系导图

浮力与压强

├── 压强

│ ├── 固体压强:p=F/S(通用公式)

│ ├── 液体压强:p=ρgh(专用公式)

│ └── 大气压强: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 浮力

├── 产生原因:液体上下表面压力差

├──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 浮沉条件

├── ρ物<ρ液 → 漂浮(F浮=G物)

├── ρ物=ρ液 → 悬浮(F浮=G物)

└── ρ物>ρ液 → 沉底(F浮<G物)

二、核心知识点详解

1. 压强

固体压强

公式:`p=F/S`(压力垂直作用面,S为实际接触面积)

增大/减小压强方法: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如刀刃薄、履带宽)

液体压强

公式:`p=ρgh`(h为深度,从自由液面竖直向下计算)

特点:同一深度各向压强相等;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应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 大气压强

1标准大气压=76cm汞柱≈1.01×10⁵Pa

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量实验:托里拆利实验(玻璃管倾斜时水银柱长度变长,高度不变)

2.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F浮=ρ液gV排`(V排取决于物体浸入体积)

关键点:浮力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有关,与物体密度无关

浮沉条件

| 状态 | 密度关系 | 受力关系 | 实例 |

|------|----------|----------|------|

| 上浮 | ρ物<ρ液 | F浮>G物 | 热气球 |

| 漂浮 | ρ物<ρ液 | F浮=G物 | 轮船 |

| 悬浮 | ρ物=ρ液 | F浮=G物 | 潜艇悬停 |

| 下沉 | ρ物>ρ液 | F浮<G物 | 石块沉底 |

三、重难点突破

难点1:液体压强与浮力综合计算

典型问题:容器底部压强变化、浮力与密度判断

解题策略:

1. 液体压强用`p=ρgh`,浮力用`F浮=ρ液gV排`

2. 注意区分容器的形状(柱形容器与非柱形容器对液体压力的影响)

难点2:浮沉条件动态分析

典型问题:冰块熔化后液面变化、船载货排水量分析

记忆口诀:

"冰化水,液面平"(冰漂浮熔化后体积恰好补足排开水的体积)

"船载货,看排水"(排水量=船货总质量) 难点3:压强比例问题

示例:

两物体压强比为3:2,若压力变为原来的2倍,受力面积如何调整?

解法:利用`p=F/S`建立方程求解比例关系

四、易错点警示

1. 公式混淆

误将液体压强公式`p=ρgh`用于固体(正确:固体用`p=F/S`) 2. 深度计算错误

液体压强中的h是竖直深度,非倾斜长度(如:容器倾斜时h不变) 3. V排理解偏差

漂浮时`V排<V物`,悬浮时`V排=V物`

沉底时`V排=V物`但`F浮≠G物`(此时F浮=ρ液gV排,G物=ρ物gV物) 4. 单位不统一

计算时ρ单位需为kg/m³(如1g/cm³=10³kg/m³),g取9.8N/kg或10N/kg

五、解题技巧

1. 浮力问题三步法

一判状态(根据ρ物与ρ液关系)

二找V排(漂浮V排< V物,悬浮V排= V物)

三列方程(平衡方程:F浮=G物 或 F浮=G排)

2. 压强比例题技巧

对固体压强,先明确F与S的变化关系

对液体压强,抓住ρ和h是否变化 3. 极限法快速判断

如比较不同形状容器压力:当容器极端化为圆柱形时,F=G液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hy al dy.
29天前

随堂检测:

中考真题模块:

1. (2023·江苏)将重5N、体积0.6dm³的物体投入水中,静止时物体所受浮力为______N。(ρ水=1.0×10³kg/m³,g=10N/kg)

2. (2022·浙江)如图,三个容器底面积相同且装有同种液体,比较容器底所受压力大小( )

A. F甲>F乙>F丙 B. F甲=F乙=F丙 C. F甲<F乙<F丙

用户头像
hy al dy.
29天前

课后练习

1. 基础题

一潜水艇从长江潜入深海,所受浮力______,艇身所受压强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2. 提高题

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露出水面高度2cm。求:

(1) 木块底部受水的压强;

(2) 木块密度。(g=10N/kg) 3. 实验题


实验题1: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器材: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石块、细线、水

步骤:

1. 测出石块重力G石和小桶重力G桶;

2. 将溢水杯装满水,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浸入水中,记录示数F拉;

3. 测出小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力G总。 数据记录: | G石(N) | F拉(N) | G总(N) | G桶(N) |

|---------|---------|---------|---------|

| 3.0 | 1.8 | 1.5 | 0.5 | 问题:

1. 浮力F浮 = ______N(用G石 - F拉计算);

2. 排开水的重力G排 = ______N(用G总 - G桶计算);

3.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溢水杯未装满水,会导致F浮 ______ G排(选填“>”“<”“=”)。

实验题2: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装置: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刻度尺

操作:

将压强计金属盒分别放入水中5cm、10cm、15cm深度,记录U形管液面高度差;

换用盐水重复实验。 数据表格:

| 液体 | 深度(cm) | 液面高度差(cm) |

|------|------------|------------------|

| 水 | 5 | 4.9 |

| 水 | 10 | 9.8 |

| 水 | 15 | 14.7 |

| 盐水 | 10 | 11.2 |

问题:

1. 分析水的数据可得结论:同种液体中,______;

2. 盐水深度10cm时压强比水大,说明液体压强还与______有关;

3. 若U形管中装的是酒精(ρ酒精<ρ水),高度差会______(选填“更大”“更小”)。

实验题3:浮沉条件与密度测量

任务:利用漂浮条件测木块密度

器材:量筒、水、细铁丝、木块

步骤:

1. 量筒装适量水,体积V₁;

2. 木块放入水中漂浮,读体积V₂;

3. 用细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浸没,读体积V₃。

表达式:

木块密度ρ木 = ____________(用V₁、V₂、V₃、ρ水表示)。 问题:

1. 若木块吸水,测得密度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

2. 若步骤3中木块未完全浸没,对结果有何影响?





用户头像
hy al dy.
23天前

今日教程:光


Screenshot_20250621-165555.png

Screenshot_20250621-165604.png

Screenshot_20250621-165616.png

Screenshot_20250621-165624.png

Screenshot_20250621-165639.png

Screenshot_20250621-165647.png

Screenshot_20250621-165656.png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hy al dy.
23天前

不知道为啥文字版判我se。  qing???

只能发图片版了24.png

用户头像
hy al dy.
23天前

课后练习:

1. 光在______中沿直线传播,解释日食形成的原因。

2. 平面镜成像是______(实/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

3. 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作图题)。

4. 折射现象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______入射角。

5. 凹透镜对光有______作用,近视眼镜用______透镜。

6. 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体距透镜15cm时成______(放大/缩小)的像。

7. 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色光叫______。

8. 红光照在绿色叶子上,叶子呈______色。

9. 小孔成像实验中,蜡烛靠近小孔,像变______(大/小)。

10. 游泳池注水后,池底看起来变______(深/浅)。

11. 完成光路图:光线从水射向空气(标注折射角)。

12. 凸透镜前放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若用黑纸遮住一半透镜,像将______。

A. 消失 B. 变暗 C. 只剩一半 D. 不变

13. 太阳光与水平面成30°角射向平面镜,反射角为______°。

14. 鱼在湖面下1m处,人从岸上看鱼,鱼的像距水面______(>/</=)1m。

15. 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如何用太阳光测其焦距?简述步骤。

16. 解释:雨后天空出现彩虹的原因。

17. 实验设计:验证“反射角=入射角”(写出器材、步骤、表格设计)。

18. 计算题:凸透镜焦距f=10cm,物体高2cm置于镜前15cm处,求像的位置和高度。

19. 动态分析:蜡烛放在凸透镜1.5f处,若透镜不动,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像如何移动?

20. 解释现象:汽车后视镜用凸面镜,而前灯用凹面镜的原因。

用户头像
hy al dy.
22天前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IMG_20250622_140914_525.jpg

IMG_20250622_140932_312.jpg

IMG_20250622_140945_3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