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人物志—牛顿

物理
科学史人物志—牛顿

用户头像
XO白兰地&Cognac 更新于2025-10-5 05:27:51

此帖先用于写科学史重启这个贴,以后将以模块的形式每周两篇发出来,目前进度:1.3物质结构·中子发现(查得维克 ),如果想看一些照片就请翻评论,如果只看内容可直接浏览正文

前几日收到了这个新平板上化学,惊喜发现论坛又下回来了,于是我觉得聊聊我现在比较感兴趣的、比我原来所说更贴近质心的主题—科学史,聊聊那些科学史名人。于是决定把这弥足珍贵的第一篇留给科学史当之无愧第一名—艾萨克·牛顿,内容主要融合百度及up主胡晓闲,当然,本片也是我本人打字所写(原来发历史题材的时候就有的防伪码@✟ζ红衣主教&Héber—15✟ )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革命和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壹‖主要科学贡献:

        1. 经典力学与运动定律  先是提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即力的作用与加速度关系,第三定律即作用与反作用力。后又提出万有引力定律:通过数学公式描述物体间的引力作用,解释了行星运动规律和潮汐现象。传说中苹果落地的启发虽广为流传,但实际我不太相信😂。

         2. 微积分学  与莱布尼茨独立发明了微积分(争议持续多年,牛顿1666年发明,但并未提出,之后1676年莱布尼茨发明并提出,牛顿却赖帐不认,实属不要脸),为现代数学和物理学提供了关键工具。

         3. 光学研究  他发现白光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棱镜分光实验),提出光的粒子说。     - 发明反射式望远镜,改进天文观测技术。

         4. 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出版这部巨著,系统阐述了力学和万有引力理论,标志着经典物理学的诞生。

贰‖生平资历

        早年出生于英格兰伍尔索普村,幼年家境普通,曾辍学务农,后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665-1666年因鼠疫返乡期间,在数学、光学和引力领域取得突破性发现。奠定学术地位,曾任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5年被封为爵士(首位获此荣誉的科学家)。晚年转向神学和炼金术研究,担任英国皇家铸币厂主管,推动货币改革。最出名的就是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优先权之争、与胡克关于引力理论的争论广为人知。 其科学方法论(观察→数学建模→实验验证)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和现代科学。

叁‖后人评价与名言

爱因斯坦评价:“牛顿是第一个为人类找到可理解自然规律框架的人。”

牛顿的名言:  “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尽管这句话可能暗含对同时代科学家的讽刺,但至今仍被用来强调知识的传承性。) 

第二个模块是玻尔模型,玻尔模型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它巧妙地融合了经典物理和初生的量子概念,成功解决了卢瑟福行星模型面临的致命问题,并首次在理论上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其提出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背景:

1.  卢瑟福模型的困境 :书接上回,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葡萄干布丁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模型):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质量集中的原子核,电子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在核外轨道上运动。

         经典电磁理论的灾难: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如绕核旋转的电子)会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能量。这意味着电子会迅速失去能量,螺旋式坠入原子核,原子会在极短时间内(约10^{-12}秒)坍缩!这与现实中稳定的原子相矛盾。

          原子光谱的困惑:实验观测到的原子光谱(特别是氢原子光谱)是离散的线状谱(如巴尔末系),每条谱线有特定的波长。而经典理论预言加速运动的电子辐射的应该是连续谱(所有频率的光都有),这又与实验不符。

2.  玻尔的灵感和出发点:玻尔(当时在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深刻认识到卢瑟福模型的成功(解释了散射实验)和面临的巨大危机(稳定性与光谱问题)。他受到当时新兴的量子概念的启发(也就大概是普朗克的量子化,即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只能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发射或吸收,能量子 E = hν (h是普朗克常数,ν是频率)。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即爱因斯坦提出光本身也具有粒子性(光子),其能量也是 E = hν。

3.  然后玻尔模型就拟定了的三大核心假设 ,如下:

        定态假设:电子只能在某些特定的、不辐射能量的圆形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称为定态。电子在定态中运动时,虽然在做加速运动,但不发射电磁辐射(这直接违反了经典电磁理论)。

         量子化条件 (角动量量子化):电子轨道的角动量 L 只能取普朗克常数 h 除以 2π 的整数倍:

        `L = mvr = nħ`   (其中 n = 1, 2, 3, ... 称为“主量子数”, ħ = h/2π)

        这个公式强制规定了哪些轨道是允许的。轨道半径 r 和电子速度 v 因此被量子化,只能取某些分立的值。

        频率条件 (跃迁假设):当电子从一个能量为 E_i 的定态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能量为 E_f 的定态轨道时,会吸收或发射一个光子。光子的频率 ν 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

        `|E_i - E_f| = hν`

        如果 E_i > E_f,发射光子;如果 E_i < E_f,吸收光子。

4.  推导:

        利用牛顿力学(电子绕核的向心力由库仑引力提供)和他的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mvr = nħ`),玻尔推导出了氢原子中电子允许的轨道半径:

        `r_n = (4πϵ₀ħ²n²) / (m_e e²) = a₀ n²`(打这种公式好费力太难了1.png)

        其中 `a₀` 是玻尔半径 (n=1时的轨道半径,约 0.529 Å),是原子尺度的基本单位。

    *   结合轨道半径,他进一步推导出了电子在定态轨道上的总能量(动能+势能):

        `E_n = - [m_e e⁴] / [8ϵ₀²h²] * (1/n²) = - (13.6 eV) / n²`

        能量 E_n 也是量子化的,且是负值(表示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核周围),n=1 时能量最低(基态),n越大能量越高(激发态)。

        解释氢光谱:这是玻尔模型最辉煌的成就。当电子从高能级 n_i 跃迁到低能级 n_f 时,发射光子的波数为:

        `ṽ = 1/λ = R_H (1/n_f² - 1/n_i²)`

        其中 `R_H` 是里德伯常数。玻尔从基本物理常数(m_e, e, h, c)出发,理论推导出了里德伯常数的表达式:

        `R_H = (m_e e⁴) / (8ϵ₀²h³c)`

        其理论计算值与当时最精确的实验测量值惊人地吻合!这完美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如巴尔末系对应 n_f=2, n_i>2 的跃迁)的离散性、特定谱线位置以及里德伯公式的来源。

 5.意义: 首次用量子化概念成功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解决了卢瑟福模型的致命缺陷。引入了“定态”、“量子跃迁”、“能级”等革命性概念,这些成为后续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推导出里德伯常数,是理论物理的巨大成功。

总结:玻尔在卢瑟福核式模型面临经典理论崩溃(稳定性与连续谱问题)和原子光谱离散性实验事实的背景下,受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量子思想的启发,大胆地提出了三个核心假设(定态、角动量量子化、跃迁频率条件)。他利用经典力学结合量子化条件,推导出了氢原子电子的量子化轨道半径和能级公式,并成功地理论推导出与实验精确吻合的里德伯常数,完美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这一模型是量子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但其局限性也促使了更完备的量子力学(波动力学)

第三个内容是中子的发现,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随后,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本身是由带正电的质子(氢原子核)和另一种粒子组成的,并发现了一些端倪,详细如下

1.  原子序数(质子数) < 原子质量数:例如氦原子(He),原子序数为2(即2个质子),但原子质量约为4个原子质量单位。这意味着原子核中除了2个质子,还必须有其他粒子贡献质量但不贡献电荷。
2.  核稳定性问题:如果原子核只由质子组成(如设想氦核由4个质子组成),那么强大的质子间静电斥力会瞬间将原子核撕裂,这与原子核普遍稳定的观测事实矛盾。
因此,科学家们普遍相信原子核内存在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近。卢瑟福甚至在1920年的贝克讲座中就预言了这种“中性粒子”的存在,并称之为“中子”。

发现过程
1.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和他的学生赫伯特·贝克尔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用高速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轻元素(如铍),他们发现,当用α粒子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穿透力极强的辐射,这种辐射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强度才减弱一半,当时已知穿透力最强的电磁辐射是γ射线。博特和贝克尔错误地认为他们观测到的就是高能γ射线。
2.1932年1月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重复并改进了博特-贝克尔的实验。他们在铍源和探测器之间放置了各种物质。他们发现,当把石蜡(富含氢原子)放在这种神秘的“铍辐射”路径上时,石蜡会发射出速度极高的质子。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发现,他们测量了这些被击出的质子的能量。 如果假设“铍辐射”是γ射线,那么根据康普顿散射理论,γ光子将能量传递给静止的质子(氢原子核),质子的最大动能可以通过公式计算。然而,他们计算出的γ光子所需能量(约50 MeV)却高得离谱,远大于当时已知的任何核反应释放的能量(通常只有几MeV)。这明显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约里奥-居里夫妇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也认识到了能量上的矛盾,但他们未能跳出“γ射线”的思维定式,没有质疑辐射的本质,只是报告了实验结果。
3.1932年2月)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卢瑟福的学生和同事)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他一直在寻找卢瑟福预言的中子。当他读到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报告时,立刻意识到石蜡中打出高能质子这一现象无法用γ射线解释。下面我来详细聊聊他发现的过程;
    查德威克的突破性实验与推理:
        重复实验:他首先重复了博特-贝克尔和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确认了现象。
        关键思路:他设想,如果这种“铍辐射”不是γ光子,而是质量与质子相近的、电中性的粒子(即预言中的中子),那么它与质子碰撞就类似于台球碰撞,能量和动量守恒就很容易满足。
        定量验证: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不仅用石蜡(含氢),还用了其他轻元素作为靶材,如氦、氮、锂等。他测量了这些原子核被“铍辐射”撞击后反冲的速度(动能)。
        动量守恒分析:查德威克利用碰撞理论进行分析。如果一个质量为 `M` 的中性粒子撞击一个质量为 `m` 的静止原子核:
         在弹性正碰撞中,反冲核的最大动能为 `E_recoil = [4 * M * m / (M + m)²] * E_neutron`。
        通过测量不同反冲核(氢核/质子、氦核、氮核等)的动能 `E_recoil`,就可以解出撞击粒子的质量 `M`。
        实验结果: 测量不同反冲核的动能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后,查德威克发现撞击粒子的质量 `M` 非常接近质子的质量(约等于1.15倍质子质量,后来精确测量确认为1.0014倍),并且不带电荷。
         结论:查德威克得出结论:铍在α粒子轰击下产生的辐射,不是γ射线,而是一种新的粒子,即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发表:1932年2月17日,查德威克将他的发现以一封快信的形式寄给《自然》杂志,论文题目为《中子可能存在》(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并于2月27日发表。这篇论文标志着中子的发现。

发现的意义
1.  完善原子核模型:中子的发现解决了原子核组成之谜: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序数),而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决定了原子的质量(质量数)。
2.  解释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不同的中子数,这一现象得到了完美解释。
3.  理解核力:*认识到中子作为“核力粘合剂”的关键作用,促进了强相互作用(核力)理论的发展。核力是一种短程力,在质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中子和中子之间都起作用,且强度远大于电磁力,从而克服了质子间的静电斥力,维系了原子核的稳定。
4.  打开核能时代大门: 中子不带电,不受原子核静电斥力的阻挡,因此成为引发核裂变和核聚变链式反应的理想“炮弹”。中子的发现直接导致了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发展。
5.  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荣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镇贴图,门佬


IMG_20250914_120722_1_1.jpg

搞错了 


IMG_20250405_221546_1_1.jpg

防伪结尾:Vamous

摸鱼时刻
摸鱼时刻
收起
21
9
共14条回复
时间正序

哇,写的好(只会这三个字)

$\tiny{哥,你的性别好像忘记改了。。。}$
用户头像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6月前
看头像知偶像哈,竟然是学化学的同好 $\color{red}{交友嘛}^{求求了}$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XO白兰地&Cognac
6月前

OK OK

用户头像
谷.
6月前
wok,这个系列更下去必火
用户头像
用户头像
日升之屋
6月前
牛顿也是经济学家,金本位制还是牛的
用户头像
XO白兰地&Cognac
6月前

接下来接着介绍一下莱布尼茨,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他是德国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外交家,17世纪百科全书式天才,与牛顿并称微积分创始人,对现代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有深远影响。

主要贡献:1. 微积分学 ,正如前文与牛顿各自独立发明微积分,创立积分符号“∫”和微分符号“d”(沿用至今的莱布尼茨记号系统更便于推广)当然主要是与牛顿长期争论微积分的发明权,但现代公认两人独立完成,莱布尼茨的符号体系更具实用性。2. 哲学与逻辑学:提出单子论(Monadology),认为宇宙由不可分的精神实体“单子”构成。 发展形式逻辑,设想“普遍符号语言”进行逻辑演算,被视为计算机理论的先驱思想。3. 科学与技术  :改进帕斯卡计算器,设计可做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 研究二进制系统,受《易经》启发,奠定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理论基础。4. 法学:参与编纂法典,提出国际法和平原则5.外交:致力于欧洲学术交流,推动成立柏林科学院。

用户头像
党卫!
3月前
有入吗?
找我干嘛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XO白兰地&Cognac
3月前
没啥事
用户头像
XO白兰地&Cognac
1月前
这段时间又无聊了,干脆我决定要重启这个贴,只不过后面我将以各个模块的形式发出来,因为是住校生,所以一周最多两篇
用户头像
XO白兰地&Cognac
1月前

第一个模块我定为了物质结构,核心问题是分子的结构组成,当然主要围绕的是发现过程

第一个是原子核模型,他发现者是欧内斯特·卢瑟福,以下是其介绍

全名:欧内斯特·卢瑟福

生卒年:1871年8月30日(据说是新西兰) - 1937年10月19日(英国)

国籍:新西兰裔英国物理学家(出生于新西兰,主要学术生涯在英国)

主要领域:物理学(尤其是原子物理学、放射性研究)、化学

卢瑟福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工作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原子和物质结构的认识

下面说说发现过程;(文笔不好,只能像人机一样)

最初情况

在卢瑟福之前,最被广泛接受的是他的老师J.J.汤姆逊提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均匀分布的“布丁”(球体),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原子整体呈电中性。然而卢瑟福是研究放射性的大师,他发现了α粒子(氦原子核,带+2个电荷,质量相对较大)和β粒子(高速电子)于是卢瑟福和(应该是他的学生)汉斯·盖革最初只是想用α粒子作为“探针”来探测原子内部的结构,验证汤姆逊模型。他们预期α粒子穿过原子时,会受到原子内正电荷的轻微排斥而发生很小的偏转(散射)。

实验验证

实验装置:

放射源:一个放置在铅室中的放射性物质(如镭)作为α粒子源

准直狭缝:铅块上的狭缝,将α粒子约束成一束细射线。

靶材料:一片极其薄的金箔(厚度仅约0.00004厘米,相当于几百个原子层)。选择金是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做得非常薄,并且是单质(原子种类单一)。

 探测器:一个涂有硫化锌的荧光屏(当α粒子撞击时会产生微弱的闪光)。这个屏幕可以围绕金箔旋转,以便在不同角度观察散射情况。

显微镜:实验者在暗室中通过显微镜观察荧光屏上的闪光,并计数不同散射角度上的α粒子数量。

真空环境:整个装置通常置于真空室内,避免空气分子干扰α粒子束。

因我的阐述能力是坨大的,所以具体实验步骤还是问化学老师吧

最后给一张原理图


I原子核结构.jpg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XO白兰地&Cognac
1月前

为什么没人看呢22.png

用户头像
XO白兰地&Cognac
1月前

补充照片:

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jpg

α粒子穿过枣糕

α粒子穿过枣糕.jpg

好帖当顶
用户头像
XO白兰地&Cognac
1月前

第二个模块是玻尔模型,玻尔模型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它巧妙地融合了经典物理和初生的量子概念,成功解决了卢瑟福行星模型面临的致命问题,并首次在理论上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其提出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背景:

1.  卢瑟福模型的困境 :书接上回,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葡萄干布丁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模型):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质量集中的原子核,电子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在核外轨道上运动。

         经典电磁理论的灾难: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如绕核旋转的电子)会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能量。这意味着电子会迅速失去能量,螺旋式坠入原子核,原子会在极短时间内(约10^{-12}秒)坍缩!这与现实中稳定的原子相矛盾。

          原子光谱的困惑:实验观测到的原子光谱(特别是氢原子光谱)是离散的线状谱(如巴尔末系),每条谱线有特定的波长。而经典理论预言加速运动的电子辐射的应该是连续谱(所有频率的光都有),这又与实验不符。

2.  玻尔的灵感和出发点:玻尔(当时在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深刻认识到卢瑟福模型的成功(解释了散射实验)和面临的巨大危机(稳定性与光谱问题)。他受到当时新兴的量子概念的启发(也就大概是普朗克的量子化,即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只能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发射或吸收,能量子 E = hν (h是普朗克常数,ν是频率)。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即爱因斯坦提出光本身也具有粒子性(光子),其能量也是 E = hν。

3.  然后玻尔模型就拟定了的三大核心假设 ,如下:

        定态假设:电子只能在某些特定的、不辐射能量的圆形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称为定态。电子在定态中运动时,虽然在做加速运动,但不发射电磁辐射(这直接违反了经典电磁理论)。

         量子化条件 (角动量量子化):电子轨道的角动量 L 只能取普朗克常数 h 除以 2π 的整数倍:

        `L = mvr = nħ`   (其中 n = 1, 2, 3, ... 称为“主量子数”, ħ = h/2π)

        这个公式强制规定了哪些轨道是允许的。轨道半径 r 和电子速度 v 因此被量子化,只能取某些分立的值。

        频率条件 (跃迁假设):当电子从一个能量为 E_i 的定态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能量为 E_f 的定态轨道时,会吸收或发射一个光子。光子的频率 ν 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

        `|E_i - E_f| = hν`

        如果 E_i > E_f,发射光子;如果 E_i < E_f,吸收光子。

4.  推导:利用牛顿力学(电子绕核的向心力由库仑引力提供)和他的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mvr = nħ`),玻尔推导出了氢原子中电子允许的轨道半径:

  `r_n = (4πϵ₀ħ²n²) / (m_e e²) = a₀ n²`(打这种公式好费力太难了1.png)

        其中 `a₀` 是玻尔半径 (n=1时的轨道半径,约 0.529 Å),是原子尺度的基本单位。

     结合轨道半径,他进一步推导出了电子在定态轨道上的总能量(动能+势能):

        `E_n = - [m_e e⁴] / [8ϵ₀²h²] * (1/n²) = - (13.6 eV) / n²`

        能量 E_n 也是量子化的,且是负值(表示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核周围),n=1 时能量最低(基态),n越大能量越高(激发态)。

        解释氢光谱:这是玻尔模型最辉煌的成就。当电子从高能级 n_i 跃迁到低能级 n_f 时,发射光子的波数为:

        `ṽ = 1/λ = R_H (1/n_f² - 1/n_i²)`

        其中 `R_H` 是里德伯常数。玻尔从基本物理常数(m_e, e, h, c)出发,理论推导出了里德伯常数的表达式:

        `R_H = (m_e e⁴) / (8ϵ₀²h³c)`

        其理论计算值与当时最精确的实验测量值惊人地吻合!这完美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如巴尔末系对应 n_f=2, n_i>2 的跃迁)的离散性、特定谱线位置以及里德伯公式的来源。

 5.意义: 首次用量子化概念成功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解决了卢瑟福模型的致命缺陷。引入了“定态”、“量子跃迁”、“能级”等革命性概念,这些成为后续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推导出里德伯常数,是理论物理的巨大成功。

总结:玻尔在卢瑟福核式模型面临经典理论崩溃(稳定性与连续谱问题)和原子光谱离散性实验事实的背景下,受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量子思想的启发,大胆地提出了三个核心假设(定态、角动量量子化、跃迁频率条件)。他利用经典力学结合量子化条件,推导出了氢原子电子的量子化轨道半径和能级公式,并成功地理论推导出与实验精确吻合的里德伯常数,完美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这一模型是量子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但其局限性也促使了更完备的量子力学(eg.波动力学)

图片:

原子基础结构

原子基础结构.jpg

氧原子的原子结构图


氧原子的原子结构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