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我的文学区

@这个可以有(保佑我进省队) 我汇总一下目前我还没填完的坑
①数分,复变,电磁等一大堆数理的学术帖
②数列世界(www澜和7怎么分了)
③英语高分句式
④顾醛
⑤一篇答应澜的中篇小说(清明写了个开头,不打算发论坛)
所以请耐心等待hhh
蝶恋花
夜忆去年相会处。林木层阴,相伴飞红路。
又至今春思万绪,高楼望断难排苦。
无迹可寻伤物故。小卷重开,难令白驹驻。
应笑无愁惟强赋,心怀戚怨谁曾触!
无题
离别今已二年余,四顾彷徨难破局。
昨夜梦思江汇海,今朝觉忆水成渠。
千秋空叹尘缘苦,万古终知名利虚。
何日不知得再会?空留来者叹唏嘘!
- 时间正序
- 时间倒序
- 评论最多

梦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1月20日深夜。
谭岳睁开眼,自己仿佛身处两年以前。
“小姜!是你?”
恍惚间,他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那个女孩,姜昕。“小谭,做我的男朋友,好吗……”
“你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他的话没说完,一阵头痛告诉他,这只是一场梦。他决定按照自己的真心走这一套剧本。“当然愿意了。”
“好耶!以后小谭要永远陪着我啊!”他听到了姜昕欢快的笑声,他感觉自己把她搂进了怀中……
紧接着,他昏睡了过去。
再次睁眼,他仿佛身处办公室中。
“如果你们真的想在一起的话,可以约好以后上一所大学,现在就不要影响学习了……”他听到了老师的声音。
他知道这仍然是梦。于是,他决定硬气一把——反正没有任何后果。
“谢谢你的建议,但我,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也永远不会认为。”
“你怎么敢……”他听到了老师的咆哮。
他没再听下去,因为他很快又昏睡过去。
好漫长的夜。当他第三次睁眼,他的身体被海水包裹着。天空下着雨。红色的雨。不知是花,还是血迹。
“雨下在蔚蓝色的海域,留下我一颗炽热的心……”他忽然想起,自己从来没有和她共同听过这首歌。那时他们已经不得不分开了。
“红雨瓢泼泛起了回忆怎么潜,你美目如当年,流转我心间……”直到毕业后,他才知道,这一句来自于李贺的诗。
这是应该想的东西吗,他想。然而他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就在他将要爆发的那一瞬间,他彻底醒了。多么痛苦的醒啊。
“嘟嘟”,手机铃响了。

《一心歌》
甲辰腊月乙酉,庠中有士通于某女,而畔其连理。其人忿然,欲寻之,因致众之群观。余心不平,乃作此诗,以为记。凡三百九十二言。腊月甲午日亥时,黄智英记。
寒冬二更风飕飕,举头望月光不流。
繁华物景转头空,光下惟余孤影留。
近前视君欲相语,问君何故徒添愁?
忆昔初识正入秋,小河流水水不休。
银杏道中曾携手,风光尝许少年游。
侧耳低语传情意,切切声中乐忘忧。
一人相伴心已足,何须劳神复有求?
梦中欢景宜长驻,畅欲此生能长久!
秋尽冬来日暮早,谁人彷徨黄昏后?
转眼光阴如梭过,渐觉难觅有情柔。
言语竞逐天气冷,畅言终至无可谋。
穷思竭虑不知故,星月之下独登楼。
忽闻外人传消息,恋久乃思有贰心。
男子之心日趋新,仓皇便约见面期。
忿然奔走寻人去,重遇时分双双惊。
声嘶力竭欲求理,那人只道为寻情。
论辩良久难为一,却见人群作云集。
不知何人初生趣,召友携朋叹复议。
音讯如风传遍及,平素难寻此等戏。
竟知群人散不去,俯仰之间徒噫嘻。
转头欲抚心中急,百味乱飞不觉泣。
复思百般从何起?当初只图能一心。
终知短情不可依,难免双飞各为利。
说情道爱本无意,托真付心空遭欺。
人中惟留作笑柄,无何即自见忘去。
世人皆笑太痴迷,谁知心中苦郁积!
事至今日难再回,留予后人心长记:
空口之语莫轻信,孰人甘居永痛里!

《零结果》
“零,还是零!”
跨越百年的时光,两个人,因为两件事,却不约而同喊出了一句话……
一
“我们早已进行了精确的计算,条纹应该移动0.4条。上次观察到的现象,还能归咎于设备不精确。但这一次,我们已经采用了最精密的设备,为什么还是零!”迈克向他的助手咆哮着。
“很抱歉,迈克教授,但……我确定实验得到的结果是没有问题的。”助手嗫嚅着。
“那么0.4条条纹的移动去哪了?以太风造成的影响,究竟哪里去了?难道地球是静止的?那岂不荒谬?”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了。”助手有点胆怯,但还是说,“我们要找的东西不存在。”
“你……你说以太不存在?你怎么敢的!”迈克也想不出如何解释,但他就是不相信,他们花数年寻找的东西会不存在。他一拳砸在了实验台上。
“零,还是零!”
二
100多年后的一所学校。北教学楼四楼的一所办公室。
“你是不是谈恋爱了?”樊坤老师对他的学生怒吼着。
“是,那又怎么样了呢?”学生回答。
“我跟你们讲过多少次了,高中谈恋爱影响学习,我记得我也叫过你和你的家长了吧!你怎么还敢再犯!你到底知不知道你做错了什么!”
“很不好意思,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过去,现在,将来,我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你——你竟敢!”樊坤暴怒了。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地反复教育,会换来学生的零结果。他心里想着:
“零,还是零!”
三
以上所说的,都是真实的事件。
19世纪末,迈克尔孙和莫雷在以太假设的前提下,进行了著名的干涉实验。依据假设,干涉条纹应在镜面旋转后有0.4条的移动。但实际并没有观测到。仅仅几十年后,爱因斯坦提出了他的狭义相对论假设:“物理定律在任何惯性系中取相同的形式”。迈克尔孙与这一殊荣仅毫厘之差,最终却与真理失之交臂。
今天,全国各地的老师们,还在采用着怒吼的方式,试图寻找到他们心中的“以太系”,希望让他们的学生的生活完全按照他们的设想进行。直到观测到“零结果”之后,他们还是不肯放弃心中所想,固执地想用几十年前的思维,来解决新的问题。
正常来讲的话,与真理失之毫厘,岂不可惜?只是,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发现真理,又谈何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