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金牌,成功进入北大数院!没...

数学
CMO金牌,成功进入北大数院!没有人相信我曾经考26分

用户头像
用户头像
质心小秘书 更新于2025-1-26 15:48:41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是杭州第二中学的黄启昀,他曾在2019年第35届数学联赛以262分的成绩获得浙江省第一名,后又在2019CMO中荣获金牌。

大家好,我是来自杭州第二中学的黄启昀,与数学的不解之缘大概是这样:

2018东南数学奥林匹克金牌
2018北大数学夏令营B约(省一降30/省队一本)
2019北大数学夏令营一等奖
2019全国高中数学联赛262分(浙江省第一名)
2019 CMO金牌
2020 北大数院强基录取

然后我个人是属于智商和学习能力比较普通的那种,如果天赋超群的天才应该没必要看啦。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开始学竞赛大约是2017年的夏天,也就是上高一之前。因为我所在的公办初中没有什么竞赛的风气,所以初中几乎没接触过奥数之类的东西,仅仅是预习了一些高中数学(大概学的也不是很好)。所幸那时候中考成绩还不错,校排年级第一保送了我的高中。

至于与竞赛的缘分,大概要得益于我的初中同桌。他当时对数学十分狂热,经常拿一些初中竞赛题给我做,也给我讲了许多数竞界的故事,让懵懂无知的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对奥数知识一窍不通到埋头苦干,终于解决了同桌的不少竞赛题。

保送杭二,会见竞赛教练之后,我的数竞征程正式起航。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比起那些初一就开始学竞赛的,我没有赢在起跑线上;也不像民办初中的清北预备军一样有天赋有基础,但我依然决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大约是五六月份的时候,自己买了几本奥赛经典,先从平面几何开始,一点一点开始学。起初还能做做课后习题,后来图形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我也越来越束手无策,便开始放弃那些晦涩的知识,挑看得懂的章节看,一个月间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

640?wx_fmt=j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接着便被拉去集训,听各路名师讲了很多二试知识,自以为都听懂了,做起题目还是被虐得体无完肤。第一次联赛模拟,一试考了16分,二试考了10分,深受打击。我偷偷的把卷子扔掉了,毕竟不愿意让父母看到花了好几千就学成这幅鬼样子。这或许是我的第一次挫折。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反思:是否真的是眼高手低。学习竞赛难道只是为了发在空间让同学仰慕,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或者觉得自己会了便不实操,将一试题视若敝屣,自以为学会了高端知识便趾高气扬。可惜这些反思还是不够深刻,以至于让我在这条路上连栽跟头。


我那时还未明白,只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我热爱的或许只是解出难题的快乐,却不是那些挑灯夜战抓耳挠腮却毫无进展的崩溃瞬间。

一个礼拜后的第二次模拟考,我一试获得了42分,二试60分,也是我第一次在考场上做出二试题。尽管分数不高,荡漾着的却是初生的成就感。竞赛给我的第一个教训便是不要高估自己。自以为会做的一试题,也要多动手算一算;自以为听懂的题目,也要重新做一遍才会有收获。

接着是一个快乐的暑假,我们数竞团队看似四处奔波集训,实则吃喝玩乐。混进镇海中学的篮球馆打球,在房间里放肆k歌,夜宵奶茶炸鸡一应俱全(大家千万不要学我)。我开头也说过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也普通在无法自律,不够用功,或者说很不用功,这是自己最大的一个毛病,后文也会细说。

高一联赛前做中数模拟卷信心满满,却最终铩羽而归,二试爆零,连省三都没有获得。那时起我有些惧怕,也有些讨厌联赛,我不明白为什么平时会做的题目到考场上便会头脑空空。

可是我却没吃到教训,接着又继续快乐放纵的一年。在学校里把功课翘了,作业也不做,以竞赛为由出门培训,实则在打游戏撸串。所幸上课还有些效率,便改变战略,从听老师讲课抄笔记改成在课上做题,做不出的题目才抄答案。

640?wx_fmt=jp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一段时间后,我逐渐明白提升水平的唯一方式是思考。若是想了一会想不出便去看答案,即使把答案记下来了也于事无补,水平毫无提高。也有时会钻研一个问题好几个小时或是数天,也正是在这些过程中,思维能力才有了些许提升。

高二联赛前的模考,我披荆斩棘,二试平均能做三道多。我以前那年联赛势在必得——结果又是失败。在第二题几何上面卡了两个小时,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最后一年,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部分,也是我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环节。我开始分不同模块刷题,从数论开始,找各种书和题典把近年的真题都做一遍,有意义的题目会记在本子上,也是作为一个见证吧。然后是组合,代数(平面几何不是很喜欢,做的比较少),穿插着一些在外培训。最后大概写了11本题目,到联赛为止是1326题。

其实现在很多人的问题都在于浮躁、眼高手低,也就是曾经坑了我的毛病。自以为水平很高,便去做各种TST题目,看不起一试,看不起简单题,以至于基础不够扎实。因为就联赛而言,题目都比较基础,所以浮躁的人便容易翻车。

最后上联赛考场的时间分配,大概是一试放弃了第8题去检查,二试的话第一题10min,第二题50min,第三题30min,剩下时间做第四题。最后大概是第二题和第四题各扣了10分的样子。

收到联赛成绩大概是中秋节的晚上,比自己的保守估分高了不少。得知自己成绩是全省第一之时,回望高一九月在许愿墙挥笔写下明年高联进省队,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虽然晚了一年。

640?wx_fmt=&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即使没有条件在初中早培竞赛,也没有过人的天赋,普通的我依然在数竞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些建议

01

做题时候不要看答案,记住答案毫无用处。一道题目要充分思考之后才有效果,就算看了答案,隔几个月以后也要重新做一遍。因为联赛不会考原题,学的主要是方法和思想。

02

不要像我一样学竞赛时候放弃文化课,会风险很大。每天保持三四个小时的课内学习应该不算难事(可能玩的时间会少一点),但这样保证不掉队的话自己也可以心安一些。

03

关于上课,仅仅抄笔记的话是没有效果的(除非卖了赚钱),上课的关键是自己思考,甚至可以不听讲自己做题。个人认为笔记只需要记关键思路,如果完整誊抄的话可能会丧失足够的思考。

640?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04

关于心态,不要对自己报过大的希望,走一步算一步会比较好。如果考前就想着一定要进省队,二试一定要做出四题的话,可能在卡题的时候会乱了阵脚,满盘皆输。另外在平时考试中要看淡输赢,因为平时模拟考和真实联赛区别很大,有些同学平时做的很好但上考场就会翻车,有些同学则会成为黑马。

05

关于娱乐,作为正常人的话娱乐是必须的,但不能因为娱乐就不学习了。个人在时间管理上推荐番茄钟,如果可以几个同学一起互相监督的话,可以较好地督促自己学习。

06

关于政策,现在竞赛生有这么几条路可走。第一是集训队保送。但至少在浙江会有很多初中生“抢跑”,即在初一初二就脱产学竞赛,若不是特别有天赋的同学建议自己掂量难度。第二是金银牌破格。金银牌基本上进了强省省队后基本是水到渠成,今年而言金牌和银牌的待遇没有本质差别,在不同省份能降40-70分不等。第三就是强基非破格。通过数学物理竞赛较为基础的学习,从而获得校测优势,脱颖而出,对高考的要求是录取线下5-20分不等(看省份)。

收起
117
120
共20条回复
时间正序
用户头像
布魯斯·奎因
2年前
mol
用户头像
离域电子
2年前
mol
用户头像
Linyk
2年前
mol
用户头像
笑歌自若づ
2年前
666大佬
用户头像
Li
2年前
mod
用户头像
智商感人
2年前
mol666
用户头像
质心用户3825
1年前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不然我也想初一初二脱产学习,因为学校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几乎一点用都没有,浪费了,两年白白的
用户头像
用户头像
助六由缘江户樱
1年前
挖坟,你二牛波一呀
用户头像
1年前
mol
用户头像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1年前
mol
用户头像
340办公室的树静生
10月前

mol


用户头像
禁闭夸克
10月前
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