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点小破玩意的小破帖

生物
分享一点小破玩意的小破帖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更新于2024-12-26 12:23:23

如标题,除了我看到的有意思的小破论文,小破生物相关新闻,知乎小破文章以外,

什么都没有。

坚持三天了。大家有何感想/评价/建议呢?

image.pngimage.png

2024.8.4

为防止自己疯掉,想在抽机之余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收起
44
26
共17条回复
时间正序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综述·

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冲,喻志源,王伟,骆翔

小胶质细胞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

起源于髓系卵黄囊(yolk sac,YS)原始巨噬细胞[1],

它们终身居住在大脑中,通过自我更新来维持细胞

数量[2]。小胶质细胞在胚胎第9.5天通过软脑膜和

侧脑室进入大脑,然后根据大脑区域和发育阶段的

不同以不同的速率增殖、成熟,从而分布到大脑皮

质[3]。在出生后前2周的时间内,大脑中小胶质细

胞的数量增加,在第3~6周,小胶质细胞发生凋亡,

同时增殖减少,其数量缓慢减少至先前的50%,此

后,大脑中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密度维持稳定[4]。

小胶质细胞有着静息态和活化态两种状态,静息状

态为分枝样,活化状态为变形虫阿米巴样。

1 小胶质细胞的生理作用

生理情况下,小胶质细胞除了对神经元起着重

要的作用,还发挥其他多种生理作用。

1.1 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作用

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分泌多

种神经营养因子支持神经元,参与神经环路的形

成、促进神经环路的成熟,吞噬凋亡的神经元。

1.1.1 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营养作用 生理状

况下小胶质细胞分泌营养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

子1(insulin like-growth factor 1,IGF-1)、脑源性神

经 营 养 因 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等。IGF1与神经元的IGF1R结合,通过PI3K-AKT

通路对神经元产生营养作用,支持大脑皮质第5层

神经元的存活[5]。

1.1.2 小胶质细胞影响神经元的发生发育和神经

环路的建立 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可溶性因子并

且直接通过物理接触来塑造和修饰神经环路。已

经证实用米诺环素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后,神经

元的数量减少,而小胶质细胞可通过其释放的细胞

因子加强神经元的生发,神经前体对由小胶质细胞

释放的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γ干扰素

(Interferon γ,

IFNγ)等非常敏感[6]。小胶质细胞除

了通过分泌物影响神经元数量,还通过吞噬作用吞

噬神经前体细胞调节其数量[7],具体机制仍不清

楚。小胶质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对突触进行修剪和

清除,对突触的修剪作用依赖于与补体相关的信号

通路,小胶质细胞可通过C1q补体受体直接吞噬表

达C1q的突触[8],还可通过调节谷氨酸受体的成熟

来促进突触成熟[9],从而参与神经环路的建立[10]。

1.1.3 清除凋亡的神经元,调节神经元的存活与死

亡 在对小鼠胚胎发育脑的研究中,在初级脉络丛

中随着神经元凋亡发生,小胶质细胞聚集且活化,

以吞噬和清除凋亡的神经元[11]。在海马齿状回的颗

粒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中,小胶质细胞积极

吞噬多余的凋亡的新生神经元[12]。在神经再生中,

小胶质细胞吞噬和清除一部分新生的神经元[9]。

1.2 小胶质细胞的其他生理作用

除了对神经元的上述作用,生理情况下,小胶

质细胞分泌的营养因子还可以营养神经元及其他

细胞。小胶质细胞可以感受它所处的环境,对细微

的环境变化也能产生反应,表现为形态变化和基因

表达的变化[9]。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胚胎期的小胶

质细胞参与调节血管生成,神经发生和细胞调亡;

而后,小胶质细胞参与形成成熟的神经环路,是消

除和形成突触所必需的过程。此外,小胶质细胞在

大脑的学习和记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小胶质细胞

可分泌BDNF,通过BDNF信号通路促进与学习相

关的突触的形成[13]。在体内,小胶质细胞作为主要

的天然免疫细胞,还与其他神经元和免疫细胞有着

密切的联系,从而发挥了它在脑中的重要作用。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2 病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影响

与调控

病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受刺激活化,一些免

392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0年7月·第15卷·第7期

疫分子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Ⅱ,MHCⅡ)、CD86和CD80等表达增强,从而增强其吞

噬功能[14]。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主要有清道夫受

体(scavenger receptor,SR)、Toll 样 受 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髓样细胞表达的激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 ,TREM-2)等,与相应配体作用后,通过激活

下游的信号通路产生相应的细胞反应,如释放细胞因子、一氧化

氮(nitric oxide,NO)、氧自由基[14]、炎症因子及抗炎因子[15,16],增

加吞噬活性等,从而介导炎症反应、清除凋亡的神经元。

2.1 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

2.1.1 SR 包括CD36、A类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A,

SR-A)、B 类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B,SR-B)和 CD68

等。小胶质细胞CD36作为SR,识别特异的氧化的磷脂和脂蛋

白,从而参与与凋亡细胞的联系,激发一系列促炎的级联反应,

如激活 NF-κB(nuclear factor κB)、释放细胞因子、产生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17]。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中,小胶质细胞上的 CD36 是 Aβ的结合位点。Aβ肽段依赖

CD36与小胶质细胞建立联系,引起促炎反应,导致病理损害[17]。

因此,CD36作为“疾病感受器”感受危险信号,引发炎症级联反

应,是病理生理产生的基础。

2.1.2 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 TLRs 是天然免

疫受体家族,是在小胶质细胞中广泛表达的膜糖蛋白,TLRs是

针对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所必需的。小胶质细胞上可表达

TLR1~TLR9[14],不同的TLR识别不同的抗原相关分子模式(病

原 体 相 关 分 子 模 式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TLRs能识别由坏死神经元释放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如高迁移率族蛋

白 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和代谢物如血

红素、血红蛋白等[18]。缺氧刺激、LPS 或给予红藻氨酸都致

TLRs表达上调[19-21],特定TLR亚型激活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2]。

2.1.3

髓 样 细 胞 表 达 的 激 发 受 体 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 s-2,TREM-2) TREM2 作为吞噬受

体,介导小胶质细胞吞噬凋亡的神经元细胞膜[23]。当TREM2被

激 活 后 ,通 过 跨 膜 信 号 分 子 DAP12 激 活 酪 氨 酸 激 酶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从而使得小胶质

细胞的迁移和吞噬活性增强。TREM-2还在降低炎症反应过程

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对TLR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TREM2活

性增加可以促进神经元的修复[24-27]。

2.1.4 CD200受体和SIRPα CD200R属于Ⅰ型膜糖蛋白,限制

性地表达于髓系细胞系[14]。小胶质细胞CD200R通过与主要表

达于神经元与内皮细胞的 CD200 配体结合保持静息状态。

CD200Rs参与小胶质细胞调节吞噬活性。CD200R表达下调引

起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是导致神经炎性反应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的原因之一[28,29]。小胶质细胞的SIRPα与神经元上的相应配体

CD47之间相互作用,调控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吞噬作用[30,31]。

2.1.5 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 小胶质细胞高表

达 C1q、C3R 和 CR5[32]。补体受体参与调控小胶质细胞的许多

功能,从而影响神经元,例如迁移、吞噬作用、产生和释放细胞因

子等[33]。在小鼠AD模型中,小胶质细胞表达C1q、C3或C3R的

缺乏会减少突触的丢失,加快Aβ的清除从而加强认知功能[34-36]。

2.1.6 巨噬细胞抗原复合物1(macrophage-1 antigen,MAC1)

MAC1受体介导细胞吞噬的免疫过程。小胶质细胞MAC1受体

活化后可使 P47 膜转位产生超氧化物,进而损伤神经元,敲除

MAC1后可阻断由此造成的神经退行性病变[37]。

2.2 调控相关分子

除了小胶质细胞的表面受体,小胶质细胞还通过一系列分子

实现对神经元的调控作用,如神经递质、嘌呤和腺苷信号分子、细

胞因子(如TNFα、IFN、白介素、趋化因子、TGFβ、CSF、IGF和神经

营养因子NGF、BDNF等)、Cx3cl1/Cx3cr1、内源性dama素(这是药物啊,这也过不了?)、外泌

体等。小胶质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参与神经元功能的调节,发

挥神经保护或有害作用。TNFα、IL-1和IL-6对突触可塑性和记

忆力有积极作用[38]。小胶质细胞通过BDNF促进学习依赖性突

触形成[6]。高浓度的细胞因子即 IL-1β、IL-18、IFN 和 TNFα,对

神经元产生有害作用,损害突触可塑性[39]。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CSF-1R 表达于所有的小胶质细胞表

面,有研究表明其他种类的神经元也表达CSF-1R。CSF-1R的

配体,即CSF-1和IL-34,主要由神经元表达[40]。CSF-1 mRNA主

要在新皮质、胼胝体、小脑和脊髓中表达,IL-34 mRNA主要在前

脑(新皮质、嗅球和纹状体)中表达[41]。在大脑发育过程中,CSF-1

对小胶质细胞的发育和其稳态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另外,CSF-1R

还可直接调节神经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分化和存活[40]。

一定剂量的 CSF-1R 抑制剂可以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数量,

从而耗竭小胶质细胞,除了这种药理学方法,基因敲除法也可敲

除小胶质细胞。CSFR1抑制剂对小胶质细胞的耗竭可以触发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 Nestin 的潜在小胶质细胞祖细胞的动

员,这使得小胶质细胞在14 d之内快速繁殖从而再入驻,但尚不

清楚再入驻的小胶质细胞能否完全代替原来的小胶质细胞的功

能[42]。大脑损伤后对CSF-1R信号的抑制改善了神经元的存活

和功能恢复,而在损伤期对 CSF-1R 信号的抑制则增加神经元

的损失。因此,在考虑基于CSF-1R的治疗时,应考虑小胶质细

胞的有益作用和有害作用,以及 CSF-1R 配体对神经元存活的

直接作用[43]。外周单核细胞和某些神经元也表达 CSF-1R,因

此,CSF-1R抑制剂在起治疗作用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为了

阐明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作用机制,寻找副作用

更小的敲除小胶质细胞的方法,还需进行更多研究。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3 结语与展望

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调控作用对于维持生理或病理条

件下脑稳态至关重要,脑病发病机制与这种调控作用的失调息

息相关。如何有效适时地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极性,平衡M1/M2

亚型之间的极化,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治疗难题[44]。中枢神

经系统损伤后,受损的神经元产生和释放持续过度的炎症性细

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神经毒性介质(NO、ROS),小胶质细胞识别

受体(TLR、表面受体、补体受体、清道夫受体、Fc 和吞噬受体

393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July 2020, Vol.15, No.7

等)的信号传导失衡。小胶质细胞会接收神经元信号,进而调

控神经元的活动,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耗竭

方法可能会为了解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作用提供新的研究

方法[42]。尽管疾病状态下的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通讯的调控以

及相关的分子信号传导发生改变,到目前为止,这种失调影响疾

病发生发展的程度和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探究小胶质细胞对

神经元的调控作用可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附:原文没有图片!

由于字数限制,只能分开了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某个知乎老哥的神经学笔记

脑位于颅腔内,由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前部分化发育而成,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一般将脑分为6部分: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脑的底面

 

脑的正中矢状切面

脑的发育:在胚胎4周末,神经管的前部由前向后分化为前脑泡、中脑泡和菱脑泡。到胚胎5周时,前脑泡前端向两侧膨大,形成左、右大脑半球,前脑泡后部则形成间脑;中脑泡变化不大,演变为中脑;菱脑泡演变为前部的后脑和后部的末脑。后脑再演变为脑桥和小脑,末脑则演变为延髓。随着脑各部的发育,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就在脑的各部形成一个连续的脑室系统。

 

胚胎大脑发育过程


一、脑干

脑干(brain stem)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3部分组成。位于颅后窝前部,上接间脑,下续脊髓,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颅后窝前部枕骨的斜坡,背面与小脑相连。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室腔为第四脑室。脑干表面附有第Ⅲ~Ⅻ对脑神经根。

 

脑干的位置


(一)脑干的外形

00001. 脑干的腹侧面

1)延髓(medulla oblongata)形似倒置的圆锥体,下端以第1颈神经最上根丝(约平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续,上端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与脑桥为界。延髓下部的外形与脊髓相似,脊髓表面的各条纵行沟、裂向上延续到延髓。腹侧面的正中有前正中裂,其两侧的纵行隆起为锥体(pyramid),由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锥体束纤维构成。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皮质脊髓束纤维左右交叉,形成发辫状的锥体交叉,部分填堵了前正中裂。锥体上部背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橄榄,內含下橄榄核。锥体和橄榄之间的前外侧沟中有舌下神经根丝出脑。在橄榄背外侧的后外侧沟内,自上而下依次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附着。

 

脑干的外形(腹侧面)

2)脑桥(pons):腹侧面宽阔隆起,称脑桥基底部,其正中线上的纵行浅沟称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基底部向外后逐渐变窄形成小脑中脚,又称脑桥臂,两者交界处连有三叉神经根。脑桥基底部的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下缘以延髓脑桥沟与延髓为界,沟内自中线向外侧依次连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

在延髓脑桥沟的外侧部,延髓、脑桥和小脑的结合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

3)中脑(midbrain):上界为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两侧各有一粗大的纵行柱状隆起,称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其浅部主要由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两侧大脑脚之间的凹陷为脚间窝,动眼神经根连于脚间窝的下部,大脑脚的内侧。

2. 脑干的背侧面

1)延髓:延髓背侧面可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形成菱形窝的下半部;下部形似脊髓,在后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两个膨大,内侧者为薄束结节(gracile tubercle),外上者为楔束结节(cuneate tubercle),二者与脊髓的薄束、楔束相延续,其深面分别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是薄束、楔束的终止核。楔束结节外上方的隆起为小脑下脚(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其内的纤维向后连于小脑。

 

脑干的外形(背侧面)

2)脑桥:背侧面形成菱形窝的上半部,此处窝的外上界为左右小脑上脚(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结合臂(brachium conjunctivum)。两脚间夹有薄层白质板,称上髓帆,参与构成第四脑室顶。

3)中脑:背侧面为四叠体,由上、下两对圆形的隆起构成,分别称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和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其深面分别含有上丘灰质和下丘核,是视觉和听觉反射中枢。在下丘的下方与上髓帆之间有滑车神经根出脑,它是唯一自脑干背侧面出脑的脑神经。

4)菱形窝(rhomboid fossa):是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侧面,呈菱形,由延髓上部和脑桥内的中央管于后壁中线处向后敞开而形成,构成第四脑室的底部。此窝的外上界为小脑上脚,外下界自内下向外上依次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此窝的正中线上有纵贯全长的正中沟(median sulcus)。在正中沟的外侧,各有一大致与其平行的纵行界沟(sulcus limitans),将每一半的菱形窝分为内、外侧区。外侧区呈三角区,称前庭区(vestibular area),深方有前庭神经核。前庭区的外侧角有一小隆起称听结节,内藏蜗背侧核。正中沟和界沟之间的内侧区称为内侧隆起,其紧靠髓纹上方的部位,有一较明显的圆形隆凸为面神经丘,内隐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髓纹下方的延髓部可见两个小的三角形区域,内藏舌下神经核,外下者为迷走神经三角 vagal triangle),内含迷走神经背核。

在新鲜标本上,界沟上端的外侧可见一呈蓝灰色的小区域,称蓝斑(locus ceruleus),内含蓝斑核,为含黑色素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聚集的部位。

3.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呈四棱锥形,内容脑脊液。其底为菱形窝,两侧角为外侧隐窝,顶向后上朝向小脑蚓。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由一层上皮性室管膜(ependyma)以及外面覆盖的软膜和血管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内的部分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状,夹带着室管膜上皮和软膜突入室腔,成为第四脑室脉络丛(choroid plexus of fourth ventricle),产生脑脊液。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导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延续为延髓下部和脊髓的中央管,并借脉络组织上的3个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脑室系统内的脑脊液经这3个孔注入蛛网膜下隙的小脑延髓池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脑干、小脑和第四脑室正中矢状切面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灰、白质之间的网状结构范围较脊髓明显扩大,结构和功能亦更为复杂,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及生命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等。

1、脑干的灰质

脑干灰质的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的不同,分三类:脑神经核,直接与第Ⅲ~Ⅻ对脑神经相连;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神经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后两类合称“非脑神经核”。

(1)脑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核:共4对,脊髓前角运动核,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支配眼球外肌,舌内、外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共4对,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核腹外侧的网状结构内。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它们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由鳃弓衍化而成的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以及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随意运动。因为在种系发生上,鰓弓与属于内脏的呼吸等功能有关,故将鳃弓衍化的骨骼肌视为“内脏”。

一般内脏运动核:共4对,相当于脊髓的骶副交感核。包括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它们发出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支配头、颈、胸、腹部平滑肌运动、心肌的收缩以及腺体的分泌。

一般内脏感觉核:仅1对,即孤束核下部,相当于脊髓的中间内侧核。接受来自内脏器官和心血管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传递的信息。

特殊内脏感觉核:即孤束核上部(头段),接受来自味蕾的味觉传人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核:3对,即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以上7类功能相同的脑神经核在脑干内有规律地纵行排列成6个功能柱。以上所述脑神经核在脑干各部的位置和功能如图。

 

(2)中继核

1)延髓的中继核

薄束核(gracile nucleus)与楔束核(cuneate nucleus)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中下部向腹侧绕过中央灰质外侧形成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越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束的后方转折上行,形成内侧丘系。薄束核和楔束核是向脑的高级部位传递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核团。

下橄榄核(inferior olivary nucleus):可能是大脑皮质红核等与小脑之间纤维联系的重要中继站,参与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楔束副核(accessory cuneate nucleus):此核接受来自同侧颈髓和上部胸髓节段脊神经后根粗纤维,发出纤维组成楔小脑束,行于延髓背外侧的边缘,形成外背侧弓状纤维,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终于旧小脑。楔束副核将同侧躯干上部和上肢的本体感觉及皮肤的触压觉神经冲动传入小脑。

2)脑桥的中继核

脑桥核(pontine nucleus):传递大脑皮质信息至小脑的重要中继站。

上橄榄核(superior olivary nucleus):位于脑桥中下部的被盖腹侧部,内侧丘系的背外侧,脊髓丘脑束的背侧。该核与蜗腹侧前核一起,根据双耳传导声音信息的时间和强度差,共同参与声音的空间定位。

外侧丘系核(nucleus of lateral lemniscus):自脑桥中下部向上至中脑尾侧,伴随外侧丘系分布。该核接受蜗腹侧前核及外侧丘系的纤维,发出纤维越边,加入对侧的外侧丘系。

蓝斑核(nucleus ceruleu):位于菱形窝界沟上端的蓝斑深面,三叉神经中脑核的腹外侧,主要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构成。蓝斑核发出的纤维几乎遍布中枢神经系统的各部,目前已知其功能与呼吸、睡眠和觉醒等有关

3) 中脑的中继核

下丘核(nucleus of inferior colliculus):位于中脑下部背侧下丘深面的神经核,由明显的中央核及周围的薄层灰质下丘周灰质构成。中央核主要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传出纤维经下丘臂到达内侧膝状体,是听觉通路上的重要中继站,而且其内的分层结构对音频具有定位功能。

上丘灰质(gray matter of superior colliculus):位于中脑上部背侧上丘的深面,由浅入深呈灰、白质交替排列的分层结构,在人类构成重要的视觉反射中枢。

红核(red nucleus):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黑质的背内侧,主要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同时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黑质(substantia nigra):位于中脑被盖和大脑脚底之间,呈半月形,占据中脑全长,并伸入间脑尾部。网状部细胞的形态纤维联系和功能与端脑的苍白球内段相似,致密部细胞主要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其合成的多巴胺经黑质纹状体纤维释放至新纹状体,以调节纹状体的功能活动。因各种原因造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背侧丘脑向大脑运动皮质发放的兴奋性冲动减少,发生的疾病称帕金森( Parkinson)病。病人表现为肌肉强直、运动受限和减少并出现震颤

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位于中脑黑质和红核之间,内有含多巴胺等多种递质的神经元,传出纤维投射广泛,参与学习、记忆、情绪和动机性行为的调节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3. 脑干的白质

主要由长的上、下行纤维束和出入小脑的纤维组成,各纤维束的构成和位置均较脊髓的复杂。

(1)长的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由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形成,向上经脑干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其中传递躯干下部和下肢感觉的纤维,由薄束核发出;而传递躯干上部和上肢感觉的纤维,由楔束核发出。

2)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是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的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靠近,又称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3)三叉丘脑束(trigeminothalamic tract):又称三又丘系,由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双侧三叉神经脑桥核(主要为对侧)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该束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黏膜的痛、温觉,也传递双侧同区域的触压觉。

4) 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主要由双侧蜗神经核发出的二级听觉纤维组成,还有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三级听觉纤维加入。

5) 脊髓小脑前、后束:参与非意识性本体感觉的反射活动

6) 内侧纵束:主要功能为协调眼外肌之间的运动,调节眼球的慢速运动和头部的姿势。

(2)长的下行纤维束

1) 锥体束(pyramidal tract):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旁中央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

2) 其他起自脑干的下行纤维束:红核的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等。

4. 脑干的网状结构

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除了明显的脑神经核、中继核和长的纤维束外,尚有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状,其间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核团的结构,称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 stem)。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具有树突分支多而长的特点,可接受各种感觉信息,其传出纤维直接或间接联系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其功能除有些古老的调控功能外,还参与觉醒、睡眠的周期节律,中枢内上、下行信息的整合,躯体和内脏各种感觉和运动功能的调节,并与脑的学习、记忆等高级功能有关。

 

(1)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网状结构核团的边界大多数彼此之间不甚分明,核团内的细胞并非紧密聚集。但网状结构也并非杂乱无章,根据细胞构筑、位置和纤维联系,脑干网状结构的核团大致可分为向小脑投射的核群、中缝核群内侧(中央)核群和外侧核群。

(2)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组合

1)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脑干网状结构通过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和上行网状抑制系统参与睡眠-觉醒周期和意识状态的调节。

2)对躯体运动的控制:脑干网状结构内侧核群发出的网状脊髓束,与脊髓中间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最终调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对骨骼肌张力产生抑制和易化作用。

3)对躯体感觉的调节:网状结构对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有修正、加强和抑制等方面的影响。

4)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着由许多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元,构成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重要的生命中枢。故脑干损伤,会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三)代表性脑干损伤及其临床表现

脑干的损伤除少见的外伤和肿瘤占位性压迫外,多由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的血管性病变(梗死或出血)所致,这些血管分支的病变常可累及供血区域若干神经核和纤维束,导致一定的临床表现。典型的脑干损伤及其临床表现如下:

1. 延髓内侧综合征

如为单侧损伤,又称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通常由椎动脉的延髓支阻塞所致。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

①锥体束损伤:对侧上、下肢瘫痪;

②内侧丘系损伤: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③舌下神经根损伤:同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脑干的动脉供应

2. 延髓外侧综合征

又称 Wallenberg综合征,由椎动脉的延髓支或小脑下后动脉阻塞所致。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

①三叉神经脊束受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②脊髓丘脑束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

③疑核受损:同侧软腭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④下丘脑至脊髓中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通路受损:同侧Horner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干燥、潮红及汗腺分泌障碍;

⑤小脑下脚受损: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⑥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眼球震颤。

除此之外还有脑桥基底部综合征、脑桥背侧部综合征、大脑脚底综合征、本尼迪克特综合征等。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记忆性T细胞相关。这个内容周德庆《微生物学》没有……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带有免疫细胞的迷你结肠可能带来个性化疾病疗法

研究人员对现有的器官组织进行了改进,创造出了一个带有免疫细胞的微型三维结肠,这将有助于开发针对结肠相关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和癌症)的个性化疗法。

Fullscreen buttonMunera-137CatWEb.jpg

Munera-137CatWEb.jpg© 由 cnBeta.COM 提供

豪尔赫-穆内拉博士在他位于麻省医疗中心的实验室中

对健康器官及其疾病状态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这两者以及开发新的有效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微型三维器官(或称类器官)可用于在与实物非常相似的组织中研究疾病机制。然而,许多器官组织都缺少一个大多数器官都具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免疫系统的连接。

现在,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霍林斯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与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合作,开发出了一种带有免疫细胞的结肠类器官,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们认为这种新模型意义重大,因为大多数胃肠道疾病都涉及免疫系统和炎症。"

胃肠道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免疫细胞群。大多数肠道疾病,尤其是炎症性肠病(IBD),都与免疫系统有关,因此在进行研究时获得这些细胞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引导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s)分化,生成人类结肠器官组织。这些细胞自我组织成与天然肠道组织相似的层,并共同发育出多种免疫细胞,包括产生功能性巨噬细胞的生血内皮样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特化的免疫细胞,除了引发、维持和消除炎症外,还能感知病原体并对其做出反应。

Fullscreen buttonfx1_lrg.jpg

fx1_lrg.jpg© 由 cnBeta.COM 提供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詹姆斯-威尔斯(James Wells)说:"重要的是,这些免疫细胞与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几乎相同,它们能够检测致病细菌并将其清除。对于旨在确定未来治疗肠道疾病和其他影响胃肠道疾病的疗法的研究来说,这是重要的一步。"

研究人员说,他们的迷你结肠更接近人类结肠。

豪尔赫-穆内拉博士说:"它们(器官组织)不仅包含结肠内壁,还包含支持细胞,甚至一些与结肠其他组织一起生长的免疫细胞。我们制作了一个更完整的人体类器官系统,可以用来模拟结肠炎症。"

研究人员认为,经过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新型类器官可用于帮助对结肠疾病进行个性化治疗。例如,这些类器官可以利用早期IBD患者的血液生成,并在进行治疗前用来测试治疗是否有效。

这项研究发表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看武维华植物生理学时看到的词语,查了一下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似乎有人说这只是简报,原文在cold spring harbor symp. Quant. Biol.,1953,18:123-131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研究发现红细胞可帮助治疗动脉脂肪沉积症

研究人员发现了红细胞颗粒与被称为巨噬细胞的白细胞相互作用以减少炎症和动脉壁脂肪沉积形成的方式。他们说,他们的发现为治疗这种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常见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发现了红细胞如何与被称为巨噬细胞的白细胞相互作用,以减少动脉壁上脂肪沉积的形成 Thach Pham/新加坡国立大学

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组织的主要途径是红细胞(RBC)。这些细胞在细胞衰老、疾病状态和应对环境压力时会自然产生一种叫做细胞外囊泡 (RBCEV) 的微粒。RBCEV 通过清除危险分子来保护红细胞,影响免疫细胞,并参与炎症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脂肪、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在动脉壁内和动脉壁上的堆积,是一种常见病,可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动脉瘤或血栓。巨噬细胞是白细胞,被认为是免疫系统的"第一反应者",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它摄取并积聚脂质,将其转化为泡沫细胞,促进并维持脂肪动脉斑块的生长。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的领导下,一项新的研究对 RBCEV 和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找到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

巨噬细胞通常会通过识别细胞膜上一种名为磷脂酰丝氨酸(PS)的脂质来吞噬濒死细胞。由于 RBCEV 的细胞膜上有大量 PS,研究人员测试了它是否能介导巨噬细胞吸收 RBCEV。他们发现,巨噬细胞摄取 RBCEV 的效率非常高,但当巨噬细胞上的 PS 受体被阻断时,摄取量就会大大减少。

在摄取 RBCEV 后,巨噬细胞中的促炎蛋白水平降低,并产生更高水平的一种酶,这种酶能保护细胞免受炎症和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氧化损伤。重要的是,RBCEVs 使巨噬细胞不易转化为泡沫细胞。

研究结果表明,RBCEVs 有可能用于缓解与过度炎症有关的疾病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考虑到 RBCEVs 能够被设计和装载药物。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Minh Le说:"我们早就知道RBCEV进入人体后倾向于进入巨噬细胞,但直到现在我们才意识到其中的一些意义。我们在这里发现的RBCEV的特性对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可能的其他炎症性疾病来说是可取的"。

研究人员说,利用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RBCEVs的作用很可能会推动这一治疗平台的发展。

该研究发表在《细胞外囊泡杂志》(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上。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海参可能有助于预防 2 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不起眼的海参可能含有延缓2型糖尿病发作并减少疾病带来的并发症的关键成分。亚洲人很久以前就意识到海参对健康的好处,海参是海星的远亲。 作为其药用特性的证明,中国人以人参命名称这种胶状生物为“海参”。

Fullscreen buttonRHalH5Cg.jpeg

RHalH5Cg.jpeg© 由 cnBeta.COM 提供

之前对海参的研究发现,它们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压,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和伤口愈合的特性。 现在,南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探索海参中的活性成分与预防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当蛋白质和/或脂肪在称为糖化的过程中与血液中的糖结合时,它们会产生有害的晚期糖化终产物 (AGE)。 高水平的 AGEs 与心脏病、肾衰竭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糖尿病患者产生过多 AGEs 的风险更高,AGEs 会在体内累积。

“我们知道 AGEs 的积累与 2 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关,因此预防这种情况的策略可能会降低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该研究的通讯作者 Permal Deo 说。 “众所周知,海参具有一系列治疗特性,包括抗炎和抗氧化特性,因此我们想探索它们作为 AGE 抑制剂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研究人员取了一种海参,将它们煮熟后以不同的方式加工:无盐晒、加盐晒、晒熏。 各制剂制成散剂,并从海参中提取胶原蛋白,并将其添加到每种制剂中。

他们发现晒干的盐渍海参加上胶原蛋白对 AGEs 的抑制作用最强,这表明海参的制备方式对于释放其药用特性至关重要。

“我们发现含有盐提取物和胶原蛋白的加工干海参可以通过降低体内一系列与糖相关的代谢物并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来显着抑制 AGEs,”Deo 说。

据澳大利亚糖尿病协会称,通过保持健康的体重、积极锻炼身体和健康饮食,可以预防或延缓多达 58% 的 2 型糖尿病病例。

研究人员表示,海参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天然抗氧化剂和抗糖化剂来源,可用作延缓 2 型糖尿病发作的一种方法。

“这些结果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证明可以将海参开发为功能性食品,以帮助对抗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发作,”Deo 说。

用户头像
无名氏的木人
1年前

科学家发现实现利用工程细菌降低血压的潜在路径

托莱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利用人体微生物组来控制血压的潜在途径。科学家证明,工程细菌可以降低血压。这一突破性发现为利用人体微生物组治疗高血压铺平了道路。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同行评审的《药理学研究》(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资深作者、托莱多大学高血压研究员比娜-乔(Bina Joe)博士说,这项研究代表了一种范式的转变。

1697988494302_1938376.png

1697988494302_1938376.png© 由 cnBeta.COM 提供

"我们经常问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利用微生物群来帮助我们的健康?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说微生物群的变化在血压升高或高血压中起作用。"她说:"这些都是重要的发现,但并不总能立即转化应用。这是我们第一次证明我们真的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原理证明,你可以利用微生物群制造出能显著改善健康状况的产品。"

乔是UToledo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特聘教授兼生理学和药理学系主任,她一只在研究肠道细菌与血压调节之间的联系。

在她最近的研究中,乔和她的团队测试了一种有益的肠道细菌 - 副干酪乳杆菌,这种细菌经过特殊改造,能在易患高血压且无法自然产生 ACE2 的实验鼠体内产生一种名为 ACE2 的蛋白质。

ACE2 蛋白质与血压

近年来,ACE2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它是导致COVID-19的病毒的关键受体。然而,这种蛋白质还能负向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该系统能生成血管紧张素 II,而血管紧张素 II 是一种激素,能以多种方式(包括通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通过给大鼠喂食经过改造的副卡氏乳杆菌作为益生菌,研究人员能够在它们的肠道中引入人类 ACE2,从而有针对性地减少它们肠道中的血管紧张素 II,进而降低它们的血压。

Bina Joe 博士是托莱多大学医学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特聘教授兼生理学和药理学系主任,是研究肠道细菌与血压调节之间关系的先驱。资料来源:托莱多大学

有趣的是,降压效果只出现在雌性大鼠身上。虽然雄鼠和雌鼠的 ACE2 表达没有差异,但只有雌鼠的血压有所下降。

研究人员还不清楚出现这种情况的确切原因,但乔推测这与雌性而非雄性有两个 ACE2 功能拷贝有关。

微生物组医学: 未来的可能性

编码 ACE2 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的一个区域,该区域可避免一种称为 X 失活的遗传现象。乔说,拥有两个ACE2功能拷贝似乎对女性极为重要,因为当两个拷贝都丢失时,女性的高血压发病率要比男性高得多。因此,女性似乎乐于接受肠道微生物群提供 ACE 的所有帮助。目前,这一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不过,即使雄性和雌性大鼠的结果不同,乔说,这些发现也是利用细菌治疗高血压和其他慢性疾病的理论与将其实际应用于临床之间的重要垫脚石。

"关于微生物组医学,人们一直存在疑问--它是一种时尚还是真实存在?"她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证明,我们可以利用细菌来为我们工作,它对高血压有效,而高血压影响着很大一部分人。这是一线希望,你可能不需要传统药物来控制血压。"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近一半的美国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血压得到控制。虽然高血压很少表现出症状,但血压失控是心脏病发作、中风和kidney(不是吧,这也不行?)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乔说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包括研究在体内已经自然制造 ACE2 蛋白质的动物体内引入 ACE2 生产细菌会发生什么情况,以及提高肠道中 ACE2 水平可能带来的任何副作用。

UToledo 大学的这项首创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利用肠道中的细菌为我们造福的巨大潜力。

"我们确实有可能利用细菌来治疗高血压。她说:"这是一件大事,这一概念可以应用于其他疾病。例如,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的血糖,我们是否可以让细菌制造一种可以降低血糖的蛋白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但现在我们知道这种模式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