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12封信》 作者:朱...

物理
《给青年的12封信》 作者:朱光潜

用户头像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密室林对吗 更新于2025-5-1 06:53:30

建议从现在还是不要单独开楼了,影响观感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12封信》《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等。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高造诣的美学大师,与王国维、蔡元培、宗白华三位先生并称为“四大美学家”

———————————————————————————————————————————————————————————————————————————————————

目录

给青年的12封信

  1. 谈读书
  2. 谈动
  3. 谈静
  4.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5. 谈十字街头
  6. 谈多元宇宙
  7. 谈升学与选课
  8. 谈作文
  9. 谈情与理
  10. 谈摆脱
  11. 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12. 谈人生与我
附录1:无言之美

附录2:悼夏孟刚

代跋:“再说一句话”

谈美

序——朱自清

开场白

    1.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4.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5.“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6.“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7.“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8.“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10.空中楼阁               

               ————创造的想象

      1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12.“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13.“不是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15.“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收起
30
30
共5条回复
时间正序
用户头像
质心用户100103
1年前
支持!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密室林对吗
1年前

谢谢了,我努力更快点

用户头像
宇寒
1年前

加油!!

收藏里~

1条评论
用户头像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密室林对吗
1年前

谢谢谢谢jj-bixin

第一篇

Screenshot_20240406-143222.png

Screenshot_20240406-143233.png

用户头像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密室林对吗
1年前
第二篇

Screenshot_20240615-135946.png

Screenshot_20240615-140017.png

2条评论
用户头像
人間
1年前

两个月后的更新

用户头像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密室林对吗 回复 人間
1年前

难产啊

用户头像
Yummy!
4月前

谈静

朋友: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於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於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於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於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吃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吃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於岑寂,也决不至於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那“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资,一半也由於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於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作人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着: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诗,作者姓名佚。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渊明《时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叔夜《送秀才从军》。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摩诘《赠裴迪》。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梁任公的《饮冰室文集》里有一篇谈“烟士披里纯”,哲姆士的《与教员学生谈话》(James:Talks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里面有三篇谈人生观,关於静趣都说得很透辟。可惜此时这两部书都不在手边,不能录几段出来给你看。你最好自己到图书馆里去查阅。哲姆士的《与教员学生谈话》那三篇文章(最后三篇)尤其值得一读,记得我从前读这三篇文章,很受他感动。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於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当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习静,於身於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著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著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眠食诸希珍重!

                                                 你的朋友,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