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者丘成桐

数学
解题者丘成桐

用户头像
Audrey 更新于2023-9-17 02:09:47

前言:在杂志上看到的,文章比较有意义,分享一下。文章共有四个部分。如果大家想看另外三个部分就说,明天不出意外会发完。

数学家丘成桐一直在尝试攻克一道难题。

如果从2022年4月20日清华大学宣布他受聘全职任教于清华园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算起,这道题他已“全职”做了一年。如果从他离开美国携夫人安家清华园算起,这道题他已专心致志的研究了三年。如果从1979年他首次回国做学术访问开始在心底求解这一道题算起,他为此已工作了四十余年。

这道题是如何在中国培养出世界顶尖的数学家

今年74岁的丘成桐是一位兼具雄心与耐心的卓越解题者。目光一向聚焦于重要,意义深远又难解的大问题,做数学家时如此,做教育家时同样如此。

                                                                                     传世


丘成桐在清华大学的办公室,位于静斋二楼的走廊尽头。这座得名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的古朴小楼。就在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而广为人知的荷塘东边。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的,访客进进出出,入演的是堆满桌子的书籍。材料,桌子一角放着血压计,地上还有一组哑铃。可以想象丘成桐每天在这间屋子里度过多少时光,和人们印象中一些数学家的害羞而避世不同。作为华人数学界的领军人物,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近年来丘成桐花了大量时间与公众沟通。

他写科普书,出版自传,办讲座,组织和参加与数学相关的活动,他接受了不少大大小小的采访,不厌其烦,又直言不讳的回答了被问一遍又一遍的问题。多处涉及人才培养与数学教育

“我想将中国的数学搞好,这需要打破很多现有的规则,我不表达出来,就设法把我的想法传递出去。”丘成桐说 。他从不为采访提前准备发言材料。“我就直接讲我的看法。有时我讲的太直接,但我讲的都是真实的话。”

“很多数学家比较害羞,不太爱讲话。但我14岁时父亲去世要谋生,要去外面找事做,要去闯天下,我晓得我要自立,必须靠自己完成许多事情还轮不到我害羞。丘成桐的父亲丘镇英是哲学教授,小时候丘成桐随他阅读中国文史典籍,练毛笔字。旁听他与学生交流。“听父亲讲那些影响后世的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出传世的学问。我在数学上会有异于同行的看法。大致上可溯源于父亲的教导,父亲去世后,我想人生在世。中要做一些不朽的事吧。”

相较之下,他认为物质上的东西吃穿用住都不怎么紧要。对他没什么吸引力,他所追求的是比物质珍贵的多,难得更多的东西。比如在历史上亲手刻下指向永恒的深痕。

如果要在数学家丘成桐和教育家丘成桐身上找到最重要的共同点,那大概是这一点:他要缔造传世之夜,这意味着必须干冒风险,百折不挠,挑战真正重要的难题,去啃那些硬骨头。

父亲的早逝是丘成桐一生的转折点,彼时本就清贫的家庭更是陷入窘境。有亲戚劝丘成桐的母亲让子女退学去养鸭子,被母亲坚决拒绝。丘成桐加倍努力的读书,同时靠做家教补贴家用,但他丝毫没有动摇过成为大数学家的念头。“我常常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会怀疑自己对自己没信心,就我而言,我从没问过自己行不行,从中学起。我觉得只要是我想做的事就能做成。”

他读到找到的所有数学书。做书中的所有习题,找各种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解答,为去另一所大学听一小时课,花两个小时坐火车,乘船转公交车,勤奋的态度和对数学的热情从未改变。后来他去了美国,还是会控制吃饭的时间,会从早到晚泡在图书馆,会驱车三小时去听一场学术讲座。

尽管被视为天才中的天才,丘成桐本人却不认同天才之说。“我做东西很慢。我从没觉得自己是天才,媒体有时会夸大数学家一些奇怪的方面,很多所谓的天才最后并没有做出了不起的成绩。”

他认为数学家要做出成果,天赋只占成功要素的三成左右,更要紧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耐心和对数学的兴趣。

刚跑完步回来。再发一部分

                                                          愿景

1979年丘成桐应中国科学院时任副院长华罗根的邀请,回国进行交流访问到了北京走出机舱。他俯下身去触摸地上的泥土,后来丘成桐回忆“我不是一个性情中人。时时都会收拾心神那次竟会有如此的举动,连自己也感到惊讶。”这一年他30岁。

丘成桐在自传中写到首次回国之旅后,“我对一个人能发挥什么作用一筹莫展,但我还是希望能竭力相助。哪怕是一丝一毫都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众志成城,也许有一天能有所成就。扭转乾坤”

从此他把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提升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声望,是为自己科研之外的事业与使命。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观察者,批评者和建设者,他同中国的数学事业一道走上一条漫漫长路。

1979年后,丘成桐每年都要回国待几个月。最初他感觉自己能进上一把力的就是利用休假时间多回国交流讲学,没过几年,他开始招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希望帮助一些出色的人才进入世界项顶尖学府做研究的机会亦如自己当年

在与中国学生的多年接触中,丘成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问清华北大的学生,你对数学的哪个方面最感兴趣?结果他们讲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高考题目。或者奥数题。”

他认为当下的中学生要花整年整年的时间去准备中考,高考,很多人没时间读考试之外有价值的文献,问不出有趣的问题。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对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数学家至关重要。如丘成桐所言,他所做的重要课题,每一项都要花五年以上,没有兴趣,如何坚持,如何投入,如何屡败屡战而热忱如初。

为激发中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2008年丘成桐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后发展为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不同于一般竞赛,参赛者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以提交研究报告的形式参赛,充分体会一把做科研的滋味。

留意到中国大学生数学基本功的欠缺,2010年他又发起“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全面考察参赛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为加强海内外华人数学家的联系,他还发起了ICCM(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创办有“华人菲尔兹奖”之称。颁给45岁以下华裔青年学者的“ICCM数学奖”

为鼓励更多女生投入数学学习,培养女性数学家,前两年他又发起了“丘成桐女子中学数学竞赛。”

“数学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数学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科技。”丘成桐阐述发起计划的初心。“我这一辈子只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成为大数学家,另外一个是提升祖国的数学水平,在国家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我有信心完成这个愿景。”

                                             水不到,渠不成。

丘成桐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我在美国50年培养了70多个博士,回到中国,我还是希望培养一批年轻人,我觉得这是很大的事。”

尽管事务繁忙,可只要时间允许,每周一晚上他会为学生们讲一个半小时的数学史,他认为一些数学家的研究方向太过狭窄。究其原因是对数学的潮流和古今中外的学科发展不够了解学习数学史,能够打开视野,同时也能看到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们。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的

丘成桐还定期带学生们留学,他们去安阳看甲骨文,去西安看兵马俑。去曲阜看孔庙,在路上切身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游目骋怀之余,丘成桐设立“求真游目讲座。”让学生们走进各地中小学,为孩子们做数学史讲座,既向公众科普数学知识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培养未来的领军数学家,丘成桐竭尽所能向国内全职引进数位当今学界的顶尖学者。他认为大师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问,还有宏观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高度。

时代在改变44年前。丘成桐首次回国,虽然有心培养数学人才,但很多事情还做不到,随着国内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丘成桐说,从二十几年前起,越来越多的人才才开始愿意留在国内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中国数学人才有了显著增加。

“我们现在有机会做这些事了,中国在发展,我做的事也根据发展的情形变化。水不到渠不成。”丘成桐说

收起
9
0
共0条回复
时间正序
回复是交流的起点,交流让学竞赛不孤单